最近有人问我,对特色小镇有没有研究,这方面的规划现在业务很多,能不能提供一点备询。我说知道这个名词,但是却缺少研究,大体看过一些文章,知道一点概念。临近春节,大家都忙着拜年,我却在书桌旁静下心来,看一些平常顾不上细读的东西,也就包括特色小镇。借着读《中国乡村发现》第45辑相关文章的文章,想一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阅读的相关材料来看,特色小镇是一个介乎于城市和乡村中间的形态,可以称之为非城非乡,也可以称之为半城半乡,或者说是亦城亦乡更好听。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特色小镇首先还是一个镇。按照汉语的构词法,“特色小镇”这个词最终的名词主体是“镇”。所以,没有镇的特征,把一个乡村旅游点、农业示范园就叫特色小镇,肯定是不够格的。而把一个工业园区改一改,那更不靠谱。旅游方面的乌镇叫特色小镇,大家肯定没有意见,因为镇的内核有了,但却是一幅江南风情的乡村旅游场景。
其二,特色小镇体现在一个“小”字。也就是说它规模比较小,但却是一个镇,具有城镇的全功能性,也就是常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城市该有的基本东西这里都得有,比如说基础设施必须跟得上,交通、通讯、网络一点不差;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都要有保障,否则人就留不下来。
其三,特色很重要。叫镇的地方多了,但大多没有发展起来。要发展起来就必须有特色,否则在城乡之间就没有重点发展的必要。能叫特色小镇的地方肯定是有一种特点,城市没有,乡村也很难有,从而形成对相关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鉴于以上几点认识,特色小镇最重要的本质是融合城乡基础上的“三生”结合,它可能不像大城市那样要素占优,但却在生产、生活、生态的良好结合上占据了优势,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生态和生活优势,生态环境会好一些,生活的节奏要慢一些,没有堵车,甚至都不用开车,没有雾霾,没有城市的喧闹,能看得见山,望得水,记得起乡愁;也有农村没有的生产、生活优势,有农村没有的产业聚集,可能也有高楼大厦,有现代生活设施,但是却不像一般农村人进城感到的那样特别拥挤喧闹。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文,说要在2020年培养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包括休闲旅游类、商贸物流类的、现代制造类的、教育科技类的、传统文化类的、美丽宜居类的等。目前各地纷纷在特色小镇上下功夫,也有的专家分析道,未来乡村振兴的龙头就是特色小镇。
然而,在这样一片热潮之中,更应该冷静思考。
特色小镇,应该有多大呢?按照费孝通老先生原来的分析,一个镇要存在,最少需要3万以上人口;那么特色小镇要容纳更多的元素,体现综合性,这个人口规模应该在8-10万左右。否则,相关的经济要素就无法有效聚集,三次产业也无法有效配套。由此看来,能有条件建特色小镇的,大多数还是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而像前面提到的,把一个乡村旅游景点、农业现代园区就想打造成特色小镇恐怕是小了些。
特色小镇,关键在特色,根本在产业。没有产业,经济就发展不起来,经济发展不起来则特色小镇的城市功能就施展不开,人也就聚集不起来,更留不下来。所以,现在好多地方一提特色小镇,首先想到的是大兴土木,拿出一个很高大上的规划,引进一家房地产企业,然后使劲儿盖楼修公园,如果最终不能把有前景的产业和人才引进来,只怕要成为“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破景。
特色小镇,已经有成熟的样板,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虽然城市化率很高,但是好多人生活在镇,美国甚至出现有钱人住农村,没钱人住城市的现象。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梦”,其实就是家底攒得差不多了,到城郊买点地,盖一个哥特式房子,再种点草坪,最好还能雇个黑人收拾庭院。而硅谷其实就是一个科技教育小镇,大学、科研机构、创业企业加上风投,推动这个弹丸之地不断上演科技奇迹。而在欧洲,有可能一个跨国企业的总部就在一个镇上。
所以,像成熟的样板学习,核心是要吃透特色小镇的本质,而不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尤其要警惕不明就里、匆匆上马的跟风之行为,很有可能造成新的农村建设浪费和政府债务。也应该看到,特色小镇的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即使在前面有基础的情况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渐聚集相关要素,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一点上,是应该有耐心的。
(二〇一八年二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