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资中筠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基金会述评》
■ 李 犁
时下财经类的书的确畅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乍看上去以为属财经类,某些书店将其放入财经类书柜不足为奇,但翻开来细看却发现其实不然,而且此书居然很快脱销了,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首先,作者资中筠是国际问题专家,并有长期从事国际活动的实践经验,曾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外事翻译,又参与了20世纪70年代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关的工作,而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在美国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散财之道》是她众多学术专著中的一本书,前前后后花了十年时间积累资料,可谓用心良苦。作者在前言中开宗明义,讲了这部专著的独特意义,即全面了解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深刻认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国基金会的性质和运作以及民间公益事业的作用。作者在另一部著作中曾探讨美国20世纪渐进式社会改革的三大动力,即政府的改良措施、公众批评和私人公益事业,本书更进一步专门深入研究公益事业中现代化基金的意义与作用。笔者认为,更深一层的意义是在探讨构建所谓“市民社会”,如何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外的第三方即民间组织或类似的非政府组织(NGO)填平社会鸿沟的问题,希望中国借鉴美国的经验,发展造福社会的公益事业。
同时,作者通过评述美国的散财之道和老卡耐基《财富的福音》的理念,希望在中国树立起“有效地散财所需的才智和能力决不亚于、甚至超过经营致富”这样的理念,希望“在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也许终将提上日程。”
本书珠玑满目,笔者只不过是个普通的“探宝者”,鉴赏力有限,但仍觉有几件“珠宝”值得在这里玩味,例如:美国的公益事业来源于其思想传统和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思想传统是基督教的核心教义——爱人类(philanthropy)应翻译成“公益”而与“慈善”(charity)相区别;有美国特色的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是“名利”和“助人”的结合,是“自助的个人主义”和“互助的公益主义”的结合;美国的国民性是“巧取豪夺”与“急公好义”的结合等等。作者还指出,美国人认为竞争是人类文明的法则,其导致的贫富分化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尊重个人主义和私有财产是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以上这些对于我们理解美国的公益事业和美国的文化都会有所裨益。本书还讨论了从“小社会、大政府”还是“大社会、小政府”政策的是非曲直,到基金会“专业化和企业化管理”(高薪高才),还是强调“献身精神”的一系列操作问题,对各个层面的读者都会有所启发。
最后,笔者与作者持相同观点的是,由于研究范围所限,本书的缺憾是未能探讨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的以教会或宗教为背景的基金会的问题,让人感觉总有些“美中不足”,好在“瑕不掩瑜”,本书仍不失为一本值得向大家推荐的极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