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股市正式挂牌了20年。20年弹指一挥间。
不过,对于中国股市来说,这20年是坎坷的20年。
中国股市的这20年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是一部辛酸史。投资者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股市里来,但股市给予他们的却不是同等热情。虽然说目前没有详细的资料对20年来投资者的盈亏情况进行分析,但笔者认为“七亏两平一盈”的定律,也决定了投资者亏多赚少。也许我们从投资基金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股市投资者这20年来的遭遇了。投资基金被称为是专家理财,因此,作为投资基金理应在股市里收获甚丰,为基民们赚到不少的财富。但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人士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01年到2008年9月末,基金业累计投资亏损高达9625.23亿元。也就是说,在过去的八年间,基金的投资并没有创造财富,相反吞噬了近万亿元的财富,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痛心的。投资基金尚且如此,作为普通投资者其损失之大,更是可想而知了。
也许从2007年10月份股市见顶以来的走势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股指从6100点下跌到1600点,股指跌幅超过七成。两市总市值共蒸发20万亿,其中两市流通市值蒸发逾5万亿。而截止今年11月底,A股帐户数达1.2亿,按照一人同时开沪深两个帐户计算,则A股股民人数为6000万。也就是说公众投资者至少人均损失了8万元。
投资者在中国股市里败走麦城并非偶然。这实际上是由中国股市的定位决定了的。因为从设立时开始,中国股市就是为国企的脱贫解困服务的。一直到今日,融资高于一切,它一度甚至是中国股市的唯一功能。正是基于为融资服务的目的,于是这就有了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以至延续到如今,大小非也可以上市流通了,于是情况就更甚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股市定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设计,以至如今年方20岁的中国股市已是疾病缠身,深深地为大小非问题所困扰。当然,大小非问题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将大小非的发行价格与公众股的发行价格接轨,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笔者认为大小非问题只能如股市里的堰塞湖一般,越积越大。股市的病态也就越来越重了。投资者因此而看不到股市的希望所在。远离股市也因此再次成了广大投资者共同的心声。
毕竟20岁的股市是幼稚的,容易犯错,也是能够改正错误的。只要能改正错误,让股市恢复其投资功能,中国股市一样还可以恢复活力,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当然,要拯救中国股市就必须要对症下药。首先是要从根本上纠正中国股市定位的偏差,改变股市为融资服务的定位,使融资与投资并举。使股市不仅要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服务,同时更要为投资者服务,给投资者应有的投资回报。在这种定位偏差纠正过来的情况下,切实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将发行人股份发行的价格统一起来,让大股东与发起人的股份成本与公众股的成本基本接轨,然后一并赋予其上市流通的权利。在此基本上,本着“三公”的原则,进一步解决大小非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新老划断后发行上市的公司,其大小非应一并纳入股改,在给公众投资者以足够对价补尝的情况下,统一赋予它们上市流通的资格。只有如此,中国股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根。否则中国股市“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