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几天重读了一遍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我手头的这个版本是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出的,而现在都出到第17版了,可见其流行的程度。虽然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但是分析一下流行的原因也相当有意思:
其1、任何的MBA/经济/管理/投资/金融类的硕士生、博士生如果不读此书,会被认为不够专业,或不够水平。因此,甚至于还出了不少此书的“解读本”。
——早在大约半个世纪前,加尔布雷斯就在其《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到“今天,美国大部分人的生活已经超过了生理上所需要的水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选择取决于流行风尚和广告宣传。”中国在50年之后,消费主体也开始呈现出这一趋势。
其2、“一项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说服它的对手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真理,而是由于它的对手最后都死了,而熟悉这一真理的一代新人成长起来了”——量子论发现人普朗克
其3、任何的商学院、经济学院必考的科目,所以无论读还是不读都要买一本。
(二)今天凑巧见到一位刚毕业的硕士生,他说他们学习经济学课程,主要就是计算一些模型,因为教师们因此比较容易量化地考核学生。“那门课太难”,他说。
我不知道经济学是否一定是“非常数学的”才是“好的”、或“高级的”,但我确信,除了以教授经济学为生计的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经济学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当然不是为了提高微积分或线性代数的解题能力!——“骑士制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之而来的是诡辩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的时代”——埃德蒙.伯克
这种考试方法还是和我十多年前在国内读MBA时的没有什么区别。回想起来,当初不少学友还因为自己数学能力不强,而担心经济学学不好,自信心也受损。——有点悲哀,又一个中国教育制度无效率的例证。多少人学习经济学的机会、和做一个经济社会里的“明白人”的机会,因此被剥夺了。罪过啊!
(三)个人理解,经济学更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和一点统计学,学习经济学也应当要在一定的年龄阅历之后。子曰:“四十始读春秋、五十可以学易”之类(年纪时间可能有误,记不清了。)所以,建议三十岁之前、或工作经验少于5年的学生不要学什么经济学——那是浪费时间。
(四)1、然而,萨缪尔森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学习经济学的目的”这一问题。而是谦虚地(或取巧地)搬出了凯恩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们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要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自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经常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者的俘虏。在空中听取意见的当权的狂人,他们的狂乱想法是从若干年前学术界拙劣的作家的作品中提取出来的。我确信,和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
萨缪尔森搬出了凯恩斯,而后者却好象也没有解答这个问题!!——他只是说明了经济学思想影响的来源。
2、而萨缪尔森回答了方法论的问题:“经济学是如何向前发展的?它是如何从一大堆杂乱无章的资料变成政治家赖以决策的理论和经济规律的?作为一门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
(五)那我们还是回到常识吧。个人以为,“经济学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的经济社会的、不那么准确的工具之一——都谈不上是实证意义上的原理,只是一些常识的集合。”比如:你上菜市场买5个苹果的单价就比买1个苹果的单价便宜。用经济学术语就可以繁琐地、经院式地说成:“由于供求关系,在高可替代产品的市场上,卖方的机会成本较大,所以当购买的商品数量增加时,单位价格的均衡曲线呈下降趋势。”
(六)当然,本人认为萨缪尔森的对于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非常“好”的(“好”在这里是一个比较状态的形容词,不是名词,因为这里名词不存在);本人也认为是值得花时间反复阅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