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狄德罗出身于法国东部小城朗格勒一个小资产者家庭,父亲开一爿刀剪作坊,家境谈不上阔绰,却也不算贫寒。他中学毕业后,只身到巴黎打天下。家里给他选择的职业是律师或医生,可他偏偏都不感兴趣,于是父亲不再支付生活费,他只好住进便宜的阁楼,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十八世纪的巴黎这个讲门第,讲等级,讲虚荣,讲排场的社会里,狄德罗和那些出身显赫或者家道殷实的青年站在一起,怎么说也有点乡巴佬的味道。然而他并不自惭形秽,也不因贫困而退却。虽然他曾经一度被部分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搞得有点把持不住,然而他很快振作起来,脚踏实地,顽强地开始了思想家的创业之路。读者要想感性地认识狄德罗的处境,无妨读一读巴尔扎克的小说《幻灭》。虽然时代不同,但是那里面的一个人物德·阿泰兹的遭遇和生活处境,包括他的追求和理想(“先成为深刻的哲学家,再写喜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当年狄德罗的写照。在巴尔扎克的时代,外省青年纷纷涌向巴黎,形成“打工潮”,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艺术规则》对此有精辟的分析,十八世纪虽然没有出现呈如此规模的“打工潮”,但是巴黎已经像磁铁一样吸引外省第三等级的青年,而且这种现象已经显现出重要社会影响。十八世纪著名作家马利沃的小说《农夫发家记》、雷蒂夫·德·拉布列托纳的小说《农夫堕落记》就形象地展现出外省下层青年闯荡巴黎的艰辛、危险和代价。从这种境遇里可能走出两种人,两种人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都能找到代表。一种人便是德·阿泰兹式的人,这种人自甘淡泊清贫,不论遭遇何种厄运困阻,矢志不渝为理想而奋斗。另一种人是《高老头》中的拉斯蒂尼和《幻灭》中的吕西安。虽然前者飞黄腾达,后者“折戟沉沙”于巴黎的名利场,但是从人格来说,两人属于同类,他们把理想抛进泥塘,任自己的灵魂被金钱和虚荣扭曲,这种人即便高冠峨带,也不过行尸走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