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灭元后,永乐元年(1403)正月辛卯日,改北平为北京,定为行在,此乃北京城以北京为名之始。永乐十九年北京需以北京为名之始。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罢和在之称,定北京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
明代北京城是封建社会都城建设的鼎盛时期。它自内向外分为宫城(即紫禁城,为城砖干摆城墙)、皇城(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大城(在砖砌的城墙)。嘉靖三十二年(1553),加筑了城南部的外城,形成了北京面“凸”字形轮廓。
明代京需由三套城墙组成,内城的中心是景山主峰上的万春亭,壮美的中轴线以钟楼为传统起点,南至永定门。主要建筑座落在贯穿三重城圈7.8公里长的中轴线上,以府、寺、观、坛、庙及四合院相映衬,呈左右对称。紫禁城处在层层城墙的拱卫之中,以天、地、日、月四坛相围。巍峨的宫殿,秀美的御苑,威严的城门、典雅的角楼、幽静的坛庙,棋盘式的街道,命名奇异的胡同,鳞次栉比的四合院,最终成就了历经明清两代北京需的最后格局。
明代京有街巷胡同约1170条,坊29个,人口最多时近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