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方法论:窥豹一斑得真理——赞赏与探讨
小时候看一本书说到一个故事,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大脑和神经后,有一位学生就举手问老师,哪么长颈鹿是不是世界上反应最慢的动物?
老师问为什么,这个学生答道:因为脖子太长,信号传递给大脑经过的路线太长。
后来看到一条很流行的笑话,说一群动物在海上航行,不料船开始漏水,需要减轻重量才能延缓进水,等到救援到来。于是大家就商量把谁丢下水。有的说丢最重的,可是大象不同意,这样大家都不敢再说;于是有人说丢最轻的,狐狸不同意,说不公平。于是大家请狐狸出注意。狐狸就说,每个人都讲个笑话,如果谁讲的笑话所有人都笑了,哪么他可以留下来,反之,如果有人不笑,就把讲笑话的丢到水里。于是从大象开始讲笑话,大象的笑话不好笑,但是大家都笑的很厉害。就这样轮到狮子,老虎,豹子,狼,大家也笑的很厉害。接下来轮到长颈鹿(没有更小的动物啦),长颈鹿讲了一个很好笑的笑话,所有的动物都笑的前仰后合,可是猪没有笑。于是大家把长颈鹿丢到水里。过了一阵子,猪突然大笑:原来长颈鹿讲的笑话这么好笑啊!
有点类似,我也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都到读完整本书,我才感觉到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牛根生的总结、行为和案例,揭示了企业成长和企业管理的真谛,值得研究;可是,作者自己的感叹、发挥却冲淡,甚至违背了牛先生的真实精神,有些遗憾。
举个例子,老牛说“一生只做一件事”,这的确是金玉良言。不论是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都给了支持和验证。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专业化”发展,“做减法”。和冯仑先生讲到的万通、万科的王石,无不是经历过创业初期的“多元化”之后通通都来做专业化。
作者张志国随后提出了战略三段论,通俗的讲,就是企业发展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里,可以专心做一件事情。这实质上就违背了老牛的原则。老牛讲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这个一辈子的含义就是始终,并不是分阶段。如果可以分三阶段,哪么肯定还可以分6阶段,8阶段,12阶段,……
为什么这么考虑,是因为老牛广告式的经典说话后面有其深刻的实践经验背景和理论规律。冯仑先生在其《野蛮生长》中就有经典的介绍。如果要划分阶段,企业初创期,企业资源稀缺,生存是最大问题,如果分开做N多业务,必然分散企业的资源,无法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无法打出响亮的口碑和品牌;企业在成长期,追求规模扩大,完成资本积累,进入任何其他领域对于该企业而言,都是新的领域,都是和新领域的老手竞争,将得不偿失;如果企业进入成熟期,将始终面临后来者的追赶,不能够沾沾自喜,此时必须准备大量的现金,以及投资和资本运作的能力,为购并和投资做好基础。
这和蒙牛方法论提到的“舍得”哲学其实是同一个
可以想象,哪怕一个相当愚笨,相当缺乏资源的人,坚持20年在一件细小的业务上,必然能够做的比别人更好。
其实,在理论上,这就是三大竞争战略之一的“集中化”战略。而中国企业多有多元化的冲动,在“世界制造工厂”的光环下,往往都靠近“低成本战略”,对于集中化战略没有太深的感受。事实上,集中化可以迅速帮助企业成长为巨人,而低成本战略却不是可持续的,风险危机四伏的。人口红利消退,商务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汇率风险,任意其中一项略有变动都可能销蚀到以“低成本战略”为纲企业的利润。
其他在我的观察中,中国企业缺乏的精神还有:
1)让“长板更长”的理念,将胜过让“短板变长”的理念。
2)“民意”是另一道“圣旨”。
3)你有财力,要甘心让智力(经验)高的“外人”来统御。这一条对民营企业最为关键。
4)创新是98%的老元素加上2%的新元素。这和华为“不需要力挽狂澜的英雄,不需要技术天才”的说法异曲同工,即“商业主义”,所有的行动的标准是商业成功,而不是标新立异。
5)【国夫醒语】“无边界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危险。这个中国儒家精神有关。曾经一段时间,有个大型企业为其清洁工抓小偷的事情很苦恼:如果不奖励,社会压力很大,社会对于她成功抓小偷赞誉不绝;如果奖励,哪么这位清洁工的行为将扭曲,因为没有受鼓励的时候,她就经常离岗抓小偷,影响本职工作。
本人不同意的蒙牛方法论:
法则19:营销的最高境界是培训消费者
所有需要培训消费者的产品或者服务,必然给客户使用带来巨大的成本,除非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高于成本,哪么,顺应消费者的习惯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