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纲要是否有效,不能只看第二天卖尿不湿和婴幼儿奶粉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会不会涨停—我们至少要等十个月之后,看看医院的孕妇是否会爆增。在未来几年,一些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慢变量”会积量变为质变。这些“慢变量”将改变中国,但它们又是难以被察觉的。正如不管你察觉与否,“受到板块挤压的山峦都会缓慢地升高”。好的规划,善于审时度势。观察“慢变量”,能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规划纲要的精髓。山不会朝你走来,你要朝山走过去。我们需要敬畏在未来生长的“山脉”。以下是笔者梳理的十三五期间不可不察的八个“慢变量”。
第一个“慢变量”是中国的经济规模或将成为全球第一。多个机构的预测结果显示,大约在2020 年,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经济体。这或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毕竟中国的人均 GDP还远低于美国。但是,在2010 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到第三季度就发生了“钓鱼岛事件”。
第二个“慢变量”是中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深水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的预测,到2020 年,中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 2.48 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 067 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也就是说,中国将在这五年内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虽然放开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老龄化社会并不仅仅意味着成人尿布的产量将超过婴儿尿布的产量,而且意味着养老、医疗、社保、交通等问题,都会在五年内显现。
第三个“慢变量”是性别失衡加剧。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 过去 30 年里,我国新生婴儿中男孩比女孩累计多出约 3 000 万。如果按照平均每年多出生100 万来估算,那么在1980—2000 年的20 年间,出生的男孩大约比女孩多2 000 万。到了2020 年,即便是 2000 年出生的男孩也快到了适婚年龄。这就意味着大概有2 000 万个男性找不到结婚对象。这2 000 万未婚男性都是谁呢?他们中的很多将是没有工作、没有房子,到头来又没有老婆的绝望的单身汉—由此又将引发怎样的社会问题?
第四个“慢变量”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4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4 年,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参加义务教育的有1 294.73 万人,其中在初中就读的有 339.14 万人;留在农村上学的有 2 075.42 万人,其中在初中就读的有 665.89 万人。由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机构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农民工子女中大概只有6%左右的孩子会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其余大部分都会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也就是说,大约有 1 000 万在读初中的农民工子女,到2020 年就会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既“不认识农村”,又“不属于城市”,到时候受到冲击的恐怕不只是劳动力市场。
第五个“慢变量”是“白领”或将成为“灰领”。1994—2011 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累计达到350 万。按照3 年学制推算, 2014 年我国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总人数为350 万。那么,根据每年的招生计划外推,到2017 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规模将达到670 万。也就是说,到2020 年,我国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数量将比现在翻一番。这是一件好事吗?难说。用得好,这将是中国技术创新的巨大财富;用得不好,将出现“白领”变成“灰领”的现象。到那时,蓝翔技校的毕业生收入超过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将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对此,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将大幅度递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失败者”心态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第六个“慢变量”是上层中产阶层崛起。麦肯锡在《下一个十年的中产阶层》中预测,到2020 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将达到 6.3 亿。其中,上层中产阶层(家庭年收入在10 万元到22.9 万元之间)的占比将由2012 年的12%上升到54%。按照麦肯锡给出的数据测算,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涌现出2 亿左右的上层中产阶层。这部分人群有着更高的消费水平,而且可以购买来自各个国家的产品—全球市场就是为他们服务的。这些崛起的上层中产阶层会购买更多的房子和汽车,会习惯出国旅游和坐游轮,但他们也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这将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经济。
第七个“慢变量”是消费结构转型。未来五年里,不仅整体消费水平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消费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革,其最主要的特点将是消费向服务业倾斜。中产阶层家庭该买的都买了,房子、车子、彩电、空调、冰箱……唯一能够大幅度增加的消费是来自对服务,如教育、医疗的消费。需求的变化又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继而带来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化—链式反应已经启动。
第八个“慢变量”是技术创新加快。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能在倒逼机制下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与此同时,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有很大可能会刺激新的技术创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铁技术。正是中国巨大的需求潜力造就了如此庞大的高铁市场,高铁技术的革新和推广才得以成为可能。未来5 年,环保、医疗和老龄化服务等领域都是最有可能出现这种技术大突破的领域。原因很简单—只有中国才有如此巨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