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组建阿米巴只是阿米巴经营的开始,能不能运营下去,还有一系列考验,最终的指向是人及人的思想问题,它不是学习一种“术”,而是领悟一种“道”。
怎么实现阿米巴的良性运行?首先是要选一个好的阿米巴长。用人是行政的核心,也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一个好的人选,他必须认同企业的经营理念,具备卓越的品质,至少需要公信力、感染力、领导力与亲和力,能够团结阿米巴所有员工的力量。其次是要进行创新。在阿米巴的经营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市场做出调整,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交给上级部门,交给综合部门。如何才能在调整中取胜?创新是根本的出路!只有创新,才能推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只有创新才能降低生产的成本,也只有创新才能提高生产的效率。第三,是要避免唯业绩论,避免短期行为。即使对经营业绩有重要突破的,也不能进行过多的直接奖励,大幅度的金钱刺激是危险的。
实现阿米巴经营的目标,要把生产部门打造成利润中心,而不是像一般的企业要靠销售部门实现最终的业绩,这是能否实现阿米巴经营目标的又一个关键点。既要防止销售部门的营销冲动,也要防止生产部门的制造冲动,任何的冲动对企业都是不利的。阿米巴模式实施后,会将生产、销售、设计、采购等完全联系在一起,互相之间进行协商讨论,甚至争吵,保持企业的良性运转。可是如果不同的阿米巴之间起了争执,谁来解决这个争端?那就必须是有高度责任感和公平心的上级来进行平衡,这又是阿米巴体现为手工活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一种良心活。
既然所有的阿米巴都要自负盈亏,直接面对市场,那核算体系就非常重要。阿米巴经营给出的要求是,不惧其细,日日清算。要细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说已经到了让人不堪忍受的程度,但唯有细,才能说得清,道得明,才好用一张表格进行经营的改进,倒逼成本的下降。也就是说,在阿米巴的操作层面上,核心在具体细致上,一处不细,满盘皆粗,体系也就无法运转了。而且这种核算不是看总的业绩,而是要看单位时间的附加值,及其与单位时间平均劳务费的对比。也就是说不看成本看效率,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也可以倒逼薪酬体系变革,如果效率上不去肯定就不值那些薪水。这有一点马克思《资本论》的味道,也就是说主要考量单位时间的劳动效率。换成我们现在经常听的一句话,那就是要求每一个阿米巴都要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海尔把它称之为“预算要赢”。
同时,日日清算有自己的好处,这样差距不会太大,容易追赶。否则,一个周或者一个月一核算,想追赶已经来不及了。为了实现日清,根据作者的描述,那就要在每天晨会上,向成员传达实际的进度,这真是有一点文革时期“早请示,晚汇报”的味道了,企业管理之精细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这一切还都不是阿米巴经营模式的最核心问题,它的核心在于要对这种经营哲学深信不疑,真信,真用。这种真信真用体现为对稻盛和夫所倡导企业哲学的认同,那就是敬天爱人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阿米巴经营模式不可以简单视之为一种企业经营的方法论,它更是企业经营的世界观。如果不相信这个世界观,仅仅作为一种经营的方法,那可能会大失所望,或者大相径庭。如果用一个不太相称的比喻来表示的话,那就是说要使用阿米巴模式,则必须全盘“阿化”,而不能像清末的洋务运动一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了一些皮毛。问题的根子最后就在企业的最高领导人身上,他的魄力、毅力和能力决定了阿米巴体系的活力,如果领导人自己达不到,则可能引发系统性崩溃。从作者的叙述来看,阿米巴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就是领导人身先士卒的结果,领导人若不能率先垂范,则注定是危险的。
什么情况就叫做信了阿米巴模式?那必须是企业员工发自内心地对经营理念的认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如果老板讲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让员工更多的去卖力干活,而不是要达到企业经营的最高追求,为社会做事情,实现个人价值,而是谋求更多的财富,那估计就是实行了阿米巴模式,最后效果都不会见得多么理想。因为,老板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员工始终是打工的,就是一个普通的雇员,企业发展如何与自己无关的, 凭什么要努力?作者在书中告诫道:“为了让全体员工具备经营者的意识,以与经营者相同水准的思想投入工作,就要尽可能公开企业的有关信息,并且毫无保留地将我的烦恼,我的困惑,统统告诉他们。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阿米巴经营模式不仅仅是要在制度上体制上进行创新,而是要抓住企业竞争核心的要素——人的问题,让他们能在新的体制机制机制下激发出最大的活力。而这种活力是要基于大家对企业的认同,愿意同甘共苦,愿意为之奋斗。如果在人的层面上没有解决这一点,阿米巴所作出的其他努力都几乎是无效的。
(二〇一七年三月二十二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