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左手的小米手环会轻轻震动把我闹醒,然后将我昨晚的睡眠质量-深睡眠-浅睡眠的时间区数据上传到手机端,我看到提前放假回到乡下之后,每日睡眠时间虽然变长,但是深浅睡眠比率没有变化。
打开kindle,亚马逊跟我最近的看书类型推荐了基本特价书,我发现跟我在看的书方向都差不多,心血来潮就一键下订单了又买了几本。
在百度搜点资料,检索出来的页面,都是一些充气娃娃之类的东西,都怪老张,儿子成年了,昨天让我帮忙搜什么“成人礼”这下好啦!
苹果手机一直在后台记录我常去的地方,手机里的APP也在后台记录的GPS数据,访问着我的相册和通讯录。我下载的每一个软件就算删除,在Apple云端,也还是贴心的帮我保存了起来。
淘宝推出了【我这十年】,我看得到了它记录了我每一次消费,还给我做出了雷达图;前几天,淘宝自己的芝麻信用评级系统也上线了,用得还是我自己这些年的消费和点击记录。
同事在犯愁怎么去相亲,我告诉他,你只要有对方的手机号,你就可以机会得到她的QQ,微信,微博账号,并在不加对方为好友的情况下,查看对方的长相,生活习性——在见面前了解这些,就是大数据挖掘。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你要知道,其他的生活APP,消费APP,社交APP,信息APP都是基于手机号和QQ号注册的,你很容易找到对方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印记。
以上者一点点这就是大数据时代,它不是开始,它已经存在很久了!
“假如要你对文广所有数据(电视,电台的微信、微博粉丝;收听/收看率;[一起ZJ]公众号粉丝;壹周刊/读者俱乐部粉丝、【文广购物】客户··· ··)进行收集,分析,你该怎么呈现哪些数据?又能帮助企业得到哪些好处?”
“现有制造产线积累的大量数据,我们能提供什么给决策层?”
“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是技术还是思维方式?外行比内行更有优势?”
“大数据的安全性怎么保证?多维度的数据环境,还有隐私可言么?”
《大数据时代》是一本科普类的书籍,作者在阐述每一个观点的的同事,都会引用现有的案例进行解释,亚马逊,谷歌,微软,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公司如何利用自身提供的免费服务得到大量数据,然后将其转化为生产价值。而我们,作为互联网的消费者,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上传,都是被存储被分析,而你什么都阻止不了。
有趣的是,如果站在服务方的角度,互联网时代,得用户者得天下,而企业的估值也正是根据客户数量来的,比如一个客户值100块,你有10万的客户群,A轮就能拿到1000W——!那问题来了:当你有10W的用户行为数据时,你会做什么呢?
还好,书本没有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哪些可以做。如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服务商,你都能从书中得到启发。
写完这边书评前,我微信的小米手环公众号发了一个消息,我今天步行了9788步,完成了我的体重应该达到的运动指标,看到自己在7位小米好友中排名第1之后,我默默的为他们都点了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