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并没有随着融合的深入而削弱,恰恰相反,而是变得更加激烈、残酷甚至血腥。
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可以清晰地感知到这一点。
但这些,只是流于表面的现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造成这样的现象,并推动着大棋局的演变和未来趋势的发展、变化?未来的宏观大趋势将走向何方?我们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房价、大宗商品等等,如何变化,我们该如何决策?
这是许多人都希望知道答案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场正在悄悄展开的惨烈的全球大危机、大劫掠的前夜,我们更需要知道,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否则,此前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创造的财富,可能在危机中飞灰湮灭。
当然,大危机并非仅仅是摧毁性的力量,它往往也带来非常大的机会。展望未来20年的大趋势,洞悉未来的风险与机会,正是我要在这本书中努力完成的目标。
这本书并非只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有着详细的分析过程。很多时候,就如同带领读者一起分析,通过这些非专人士识也能看懂的专业数据、图表和大量研究专著中的资料,穿透层层迷雾,慢慢找到趋势的发展方向。
细读这本书的朋友,将不仅仅是在阅读一种趋势,而是沿着自己的思路,根据专业的数据、资料,自己推导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我极力追求的效果。书籍带给人的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更应该是一种深入思考问题的方式。
美国一霸独强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任何一个国家的趋势演变都不再是孤立运行的。中国更是如此。要看清中国未来的大趋势,就必须站在大国博弈的大战略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去做分析。也正在由于没有基于这两点,导致很多专家对中国经济趋势的预测发生了严重错误。
在中国经济趋势的研究过程中,我一直围绕三条主线展开:第一条主线,中国自身——推动趋势发展的内在力量。第二条主线,美国——全球趋势的主导者。第三条主线,全球大国的能源角逐、地缘博弈等——大趋势的动态影响力量。
因此,在本书的“现实篇”(上部),是从中国、美国两大并行的主线来做分析的,通过中美之间的“恐怖平衡”,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中国趋势演变甚至一些重大政策出台的深层次原因。而在本书的“未来篇”(下部),则加进去了全球大国博弈的主线。
这三条主线互相补充,并遥相呼应,清晰地为我们指明未来大趋势的演进路线。
我一直坚信,事务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未来的趋势演变也是可以提前感知到的。
这几年,我一直为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总裁班授课。五年前、四年前所展望的今天的趋势,已经在变成现实。我此前反复强调2012年大转折之后,中国经济将告别辉煌,步入三年大纠结的过渡期,而后再步入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调整期。那些与大趋势背逆的行业的企业家开始接受我的建议,逐渐收缩规模。或者,转向更符合大趋势发展方向的行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陆续收到他们的感谢信。他们成为知悉大趋势的受益者。
根据未来的大趋势做规划,至少不会犯大错。而违逆大趋势而行,则很容易滑入深渊。
复旦大学总裁班的学员所从事的行业,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领域。他们多次建议我写一本系统的展望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书。跟我学趋势分析的学生,也不断提出这样的建议。
最终,我决定凭借这些年来的积累和感悟,用心完成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追求细致,这让《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成了一部既厚又重的作品。在快餐文化流行的时代,阅读厚书的人越来越少,这可能意味着被冷落的风险。尽管如此,我依然拒绝了出版界专家的建议,完全按照自己的既定计划来完成这本书。
我要写一本自己满意和喜欢的书,不会为了迎合而改变。在这个高度功利化的时代,我们要在心中,留出一片容纳知识的净土,用这种更具个性化的方式,来捍卫知识最后的尊严与荣耀。
由于过于厚重,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不得不分为“现实篇”和“未来篇”两部。“现实篇”写到2015年,偏重于写原因、规律。“未来篇”从2016年写到2034年,是由上部的“因”引申出未来的“果”,是对2016~2034年中国、美国和全球大趋势以及房价、大宗商品等走势的详细展望。“现实篇”和“未来篇”是一个整体。我强烈建议读者从本书的“现实篇”(上部)开始读起,沿着三条主线,最终找到未来趋势的发展方向。
趋势研究并不神秘。
它有内在的规律,或者说,它是在内在规律的作用之下,按照可以感知的方向运行。每个人都能感知到趋势的运行脉络。我相信,通过这种系统的分析,将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
趋势研究并不抽象。
它可以随时运用到对宏大趋势和微观趋势的判断上,既可以洞悉大国的棋局,知道全球大战略的演变,也可以指导做具体的投资。
宏观的趋势与微观的趋势是遥相呼应的。换句话说,宏观趋势的感知是可以在具体行为方面给予我们明确指导的。比如,在宏观大趋势之下做具体的投资。而微观的变化也可以对宏观的决策基于准确的预示。比如,从一些行业的变化推导出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为及时出台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
趋势研究并不枯燥。
它是向未来延伸的柔美的线条。无论是辉煌还是悲情,一个热爱趋势研究并能潜心于其中的人,就能感受到其中妙不可言的美——趋势之美。
趋势是多种因素推动的,而这些因素分布于不同的领域,需要具备许多学科的知识,把这些看似凌乱的碎片链接起来。这种跨领域、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
这些年来,我一直处于一种犹如高考时那样的紧张忙碌的状态,读书、翻阅资料、查找梳理数据……
为了安心做趋势研究,2012年,我做了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辞去工作,回归更为简单的状态。
我一直觉得,简单的生活才是距离生命、距离智慧、距离悟道最近的生活状态。
十几年前,70多岁的美国教师Mary Alice Meeks在中国教书,她用自己绝大部分收入资助中国上不起学的孩子读书,而自己的生活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她改变了我的弟弟寒玉,弟弟后来成为一名基督徒,一名热心奉献社会的人。因为弟弟的缘故,我们有过多次交流,我的英文名字是她起的,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名字源于《圣经》,是“先知”的意思。
趋势研究,是为了预先知道未来。但研究者并非先知。而且,这也不是一个喜欢先知的时代,其中的悲壮、酸楚和无奈,几人知?几人懂?
这些年来,除了按时给复旦大学总裁班上课和带几位学趋势分析的学生,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读书、研究的状态中。
每天工作14到15个小时,早已是常态。有的时候,已经非常疲惫,刚刚躺下,突然涌出一些很重要的灵感,怕忘记了,便赶忙爬起来,坐到电脑桌面记录下来。有时一夜之间,如此反复数次,犹如进入一种痴迷的状态。
悟道者,或许都要经历这种痴狂的过程。
趋势在规律中,规律在人的心中。
让心灵回归到简单的状态中,与智者对话,站在智者的肩膀上,遥望未来……
做趋势研究的过程,何尝不是修心的过程?
能够洞悉未来的,只是是隐藏于我们血肉之躯中的心灵,而我们眼睛常常被被蒙蔽。唯有心,可以轻易地穿越……
在这个高度功利化的时代,随心方能所欲,跟着心走方能找到生活的真谛。
我非常感谢乔良将军。作为兄长和同乡的他,一直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是我写作此书的重要动力。我们曾经数次长谈,他渊博的知识给我很多启发和帮助,让我终生难忘。我十分感谢他这次在百忙之中通览本书,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并倾情作序。
我非常感谢为本书作序并提出许多宝贵建议的周洛华先生。他是一位十分优秀的金融学家,在美国做金融学博士后时,其论文就曾两度获得全美最佳论文奖“麦肯锡奖”提名。5月份,我们在他的家中把酒长谈,谈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几多唏嘘几多感慨。
我非常感谢为本书作序的劳玉仪女士。她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充满爱心的人,她浓郁的人文情怀使她对祖国内地的发展有着令人感动的关注和期待。她领导的香港财华社集团飞速发展,已是大中华区最知名的财经媒体及财经信息供货商之一。她热情、执着、爱憎分明、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风格,乃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我非常感谢好友张志民博士,他两次通读全部书稿,认真校对,并根据他在基层工作多年的经验,给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我非常感谢新华社的孙时联大姐,她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并通读书稿,给我很多宝贵的补充和建议。
我非常感谢忘年交秦维辉先生,在上海工作期间,他给予我许许多多的帮助。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也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建议。
我非常感谢好友刘广元、黄锋夫妇,他们是最早建议并鼓励我写作此书的朋友,并认真校对书稿,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我非常感谢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联合体副秘书长朱长征先生,他在特别忙的情况下,仍然通读全部书稿,并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
我非常感谢广东卫视财经郎眼节目主持人王牧笛先生,他通读书稿为本书校对,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我非常感谢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营销策划顾问、广东汉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林峰先生,我们多次一起到豫西贫困山区做捐赠,他热情、宽容的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感谢曾经给我提出过具体建议的复旦大学总裁班的同学:北京华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可盈女士、香港京华山一证券集团公司CEO陈其盛先生、台湾闽台农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爱虹女士、洛阳众瑞汽车销售公司董事长杨玉良先生、上海鑫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冰岩先生、上海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总监蔡新伟先生……
我非常感谢我的学生,他们在2014年3月和5月,先后两次参与书稿的集中校对:来健、张沛、郑龙冠、王勇、刘会君、富元博、宋毅平、夏斌、朱丽娟、陈胜鹏、崔大庆、韩广路、姜虹等。同时,也非常感谢王洋、王东亮、王东阳、张磊、魏巍、帅永红等朋友和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系时慧洁同学对本书所做的校对。
我非常感谢好友刘冬波、张荣东、樊索莉、张学军、高占勇、李继军、李三民、刘建新、周红权、王剑锋、王子恢、何建晔、严子龙、王洋、张智军、莫扬、武彬、王学进、慕毅飞、余昭昭、程文兰、王增新、王阳、严建国等给予的诸多帮助。
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磨铁图书有限公司的张庆丽女士和她的团队,由于他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工作,才使得本书能够得以顺利出版。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令我非常感动。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妻子、陈随有大哥、弟弟寒玉、妹妹以及女儿给予我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
我还要特别感谢一直默默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博友们。无论何时,他们都给予我最真挚最纯粹的支持与鼓励。他们一直是我前行的同伴,风风雨雨,未曾停下脚步。他们默默地站在身后,激励我,给我力量……
谨以此书献给生我养我的这片饱经沧桑和苦难的土地,和始终如一支持、鼓励我的亲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