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FT中文网看到《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一书作者滕泰博士,对林毅夫的所谓“新结构经济学、后发优势可让中国继续高增长20年”等谬论的批评,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自何方”的热议,除了赞同滕泰的观点之外,我觉得比观点更重要的,是文章透出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思维。
滕泰对林毅夫及其后发优势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不是从道德层面展开的,也没有把新结构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凯恩斯主义,而是从新结构主义理论的天然缺陷入手,即比较优势并非天然存在,贸易才是推动国际分工的源动力,也就是说新结构主义本身是因果倒置的,这一点很高明。因为如果新结构主义的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那么,林毅夫的“后发优势可以让中国持续二十年高增长”的结论自然不攻自破,而作者提出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只能源于新供给主义重启的改革,而非后发优势”自然就有说服力。
以管窥豹,新书《民富论》几乎看不到意识形态层面东西,而是本着“把每一个或具体,或理论的问题说清楚,但又绝不说教”的思路,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与“民富国强”有关领域的历史规律,提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派的基本观点和软财富思想体系,并客观冷静地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行之有效的战略。这既是滕泰本人的特点,也透露出“70后”一代学人的一些群体性特征:走出国门接受现代教育,受益于市场经济,具有全球视野,摆脱意识形态和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束缚。从读者角度看,全书因谋篇布局的逻辑性,学术观点的创造性,所讨论问题的实用性而具备很强的可读性。
“民富”“新供给主义”“百年”“强国路”,显然,这些书名中出现的关键词既有民富和国富国强的逻辑关系问题,又有新供给主义和软财富的理论创新,还存在未来百年的时间跨度,而书中所探讨的具体问题,比如,人口政策,城镇化,移民潮,对外贸易,金融、国防等,又和每个人利益相关。也就是说从学术角度既考虑理论创新,而从一本书的角度又要考虑谋篇布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从读者角度还应考虑文字的可读性和内容的有用性。那么,以上几点是如何做到呢?
针对今年引发热议的中国梦,作者明确指出:国富民穷不是中国梦。作为一种理念,从国富到民富,已被全社会普遍接受,本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如何打破国富民不富的历史惯性,以民富重启改革需要什么样的路径和原则等角度,做了新的解读。而如何才能实现民富,则是本书的重心。
民富理念的实现,首先需要创造性的理论支撑以及由理论而来的具体战略。在我看来,新供给主义和软财富始终是“民富论”的两翼,或者说,“民富”就是新供给主义和软财富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人口、贸易、金融、国防等战略,主要围绕新供给主义和软财富。这应该是本书大致的逻辑体系。但是,软财富和新供给主义究竟是平行的两翼,还是有包含关系的,本书没有明确,有待作者在将来的新作中厘清。
从时间维度上,作者将百年繁荣分解为循序渐进的三个历史阶段:未来十年,三十年,一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需要不同的改革路径和相应战略:未来十年靠新供给主义重启改革。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从供给端重新定义了经济周期,提出大幅降低税负成本和融资成本等间接融资成本,放松垄断和管制等直接供给约束,盘活现有存量,开启十年经济增长;未来三十年,必须解除供给端的抑制,依靠正确的人口、贸易、金融、国防、财富战略,引领中国经济走上持续繁荣之路。
按照我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如果中国政治社会不出现大的动荡,新供给主义一定成为新一届政府未来十年最现实的选择。因为从理论本身,新供给主义比凯恩斯主义更市场化,更自由一些,又比奥地利学派更务实,更有可操作性,这很好地兼顾了稳定和发展。从现实情况看,过去十多年政府主导经济的“子弹”,无论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政府投资“铁公基”的“子弹”,都已经被“打光”,未来新的“子弹”只能在新供给主义的“工厂”中制造,而书中的人口、城镇化、贸易、金融、国防战略,就是新供给主义的“子弹”。
前两个阶段之后,中国依靠上述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可以开启一个持续繁荣、民富国富的新时代,但要走上当年大英帝国和如今美国那样的大国崛起之路,还需要用软财富战略决胜百年。滕泰的软财富思想,是在新的技术时代,融合经济学、哲学与物理学一些理念后的一次转换性创造,想要改变的是社会精英与民众的财富观念。相对于其他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改革战略,软财富战略才是引领一个民族,从过去百年积贫积弱到未来百年持续繁荣的一次财富革命。
我们常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但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来不缺这种宏大叙事的视野和智慧,缺的是科学和理性精神,正因为此,这种宏大的视野和智慧主要被用在了无休止的内耗纷争中,而没有创造出应有的财富、制度和思想。《民富论》正是这种宏大视野与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合体。在我看来,这一点甚至超越了书中民富思想以及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