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我是一口气看完的,前后用时15多个小时。
这本书以茶文化为主线,辅以稀奇荒诞的传说为卖点,纵贯唐朝到今朝的历史时空,把一个无中生有的传说演绎的活灵活现,仿佛现代人与古代人共同要完成一个历史任务一样,引人入胜、美轮美奂、悬疑丛生。
现代茶商倡导的是文化营销,这一本“茶经残卷”应该说就是迎合了这样的一个时代需求。而茶文化的传播以“茶本身的文化”传播为绝大多数,当然,茶文化也非常丰富及广泛。主要包括:茶文化、茶具文化、茶礼文化、茶艺文化等。而这一本书所描述的内容正是以这种广泛传播的茶文化为土壤,巧妙地把各种茶文化串联起来;添加了民间传说(劫匪劫道、飞碟传说、茶王大赛、鬼神迷信)和当代社会中的个别社会现象(例如:老师和学生乱伦、偏远农村的愚昧无知、商业领域的你死我活及官商勾结的阴暗)等,把一本茶文化奉为瑰宝的《茶经》编纂成一个比陆羽《茶经》更加引人入胜的“茶经残卷”+荒诞离奇的石洞碑刻相结合的文化“奇品”。
从文字本身的营销来看:目标客户群显然是针对茶叶爱好者(含从业者)+悬疑小说爱好者。营销本身,特别是做品牌营销的,文化的历史穿梭更有说服力。而该书把茶的众多文化加以利用和穿插,成功的把一个茶文化的经典之作《茶经》“生产”成了一本“残茶经”的“无中生有的产品”,从而树立了该书与茶爱好者有关的营销定位。
茶商们都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播,这里面包含了茶文化和中华文化,两者是交融的。茶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孕育着茶文化。在茶商中,有文化交流的天然属性,能够在饮茶的过程中,抛弃商业本身的“必修课”,去谈论与之有趣的《茶经残卷》中的相关故事,不失为茶趣之妙茶。对于喜欢悬疑小说的读者来说,一部与茶相关的小说,不仅能激发边看书、便饮茶的嗜好,更能够陶冶情操,茶韵书香皆有,而且能够学到茶的精彩故事及知识。
从定位来看,这种悬疑小说是切中了现代茶商及茶爱好者对《茶经》的崇拜心理。以一本“不存在”的所谓的“残缺茶经”这种作者自己编撰的“书”为“文化商品”,大肆炒作,从古代炒作到今朝、从南洋人到西洋人+中国人,从各种荒诞的民间传说到离奇猜想、再到现代社会不可思议的一些男女爱情及商业讹诈、偏远农村的愚昧等等,把一本不存在的“茶经”描绘的神气活现,仿佛就在你我之间转悠,如果你感兴趣,如果你有时间,仿佛告诉我们:你也应该去寻“宝”(——茶经残卷)。
这种区别与现代茶商文化的做法,是一种凌驾于现有茶文化之上的营销策略。也许作者正是看好了,现代茶商都在追求文化传播+高雅文化传播这一事实。他差异化的把荒诞的故事+茶王之争的阴险狡诈、杀人放火图名、洋人的暗算、劫匪的疯狂等等与现代茶商文化截然相反的社会文化融进了这本书,才使得该书以绝对差异化的定位成为了茶文化的另类而更加有价值。
其营销渠道当然是书店和网上购书了。茶商们也可以用于赠送。
从本书的社会价值来看,他把茶商们的文雅之风彻底颠覆,至少是让普罗大众知道,茶商也是商人;茶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无疑是给做茶文化品牌的企业破了冷水。我认为这种冷水是一定会有人泼的,如果茶商们一味的塑造所谓的茶文化,并不能够引导茶走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而品牌本身并不是高高在上就好,它应该回归现实的需要。虽然,书中的荒诞“产品”吸引了读者的好奇,但是这种文化产品却不是茶商所需的、而且是恰恰相反。文学本身有夸张的基本功能,这种夸张既是一种赞扬,也是一种讽刺。
从一位茶商的角度来看,不仅仅是茶趣的一部分,也应该嗅出茶商务的味道来。对于现在的茶商来说,这样一个千年商业贸易产品,从高贵到乱草茶简直就是鱼龙混杂,这不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所应该有的。卖品牌茶叶的可能会诟病低端或市场的;做低端市场的可能会鄙视做品牌的?这一样一个不规范的市场,需要颠覆性的产品来引导规范市场的混乱。对于消费者来说,物美价廉是永远的真理,虽然是相对的,但却是确定的。
营销需要的是新思维、循序渐进的思维,这不是矛盾的,而是关联的。该书以《茶经》为诱饵,制造了荒诞的故事,也是营销的启示:掌握精髓、异想天开!
张海勤 2013-01-03 广州
【版权所有、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