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增发是各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美国就是一个靠“印钞”来快速发展经济并成为全球霸权的典型案例。汇率实为各个国家之间货币增发速度的对比结果,而货币原始的“商品价值”参考体系的职能早已经被淡化了(这是因为纸币只具有信用价值而根本不具备实物价值,既纸币只具有绝对的虚拟价值和相对的实际价值),故此汇率问题更多的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贸易顺差和逆差仅仅是表象)。
在现代经济的环境中,“货币”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而存在的,有权利发钞的各国政府是“货币商品”的垄断经营法人。各国向本国或国际上投放“本国货币”的行为其实就是在向特定市场或共同市场出口“商品”。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市场上“同类商品”多了自然会贬值,“同类商品”少了自然就会升值。“货币商品”也具有同样的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货币市场流通量的表现结果。(流通货币是指总发行货币与机构和居民储藏货币之间的差额)
“商品”也有优劣之分,优质商品自然值钱,而劣质商品自然就不值钱;同理“货币商品”也有优劣之分,优质“货币”自然值钱,而劣质“货币”自然就不值钱,由于“货币商品”的易于互换的性质,就决定了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汇率的操纵实际上就是人为对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比如量化宽松的印钞、银行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币值重估-更换新货币、输入性通货膨胀-外币流入、输出性通货紧缩-本币流出、以及影响货币市场流通量的政府相关财政及税收政策)。
特别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市场经济规律中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规则,更是人们普遍认识而又经常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的现象(比如在市场上通常是,在没有市场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情况下,盲目依据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真货”往往竞争不过假冒伪劣商品,最终逼迫“真货”退出市场流通)。同样,在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的状态下,或者说是处于自由市场竞争的状态下,“良币”也是必然竞争不过“劣币”的,也必然遭其驱逐而被逆向淘汰。
美国自1974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后,采取美元长期持续贬值国家战略,注定“美元”就必然是国际金融市场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劣币商品”了,美国通过“劣币驱逐良币”国家战略的实施,已经窃取了国际金融霸权地位(成为国际强势储备货币)。美国当前压迫其他市场竞争货币的“升值”,就是要更进一步的避免有比“美元”更加“劣质的货币”的出现,从而根本性地动摇“美元”的国际霸主的地位。(欧元和人民币就是这样的潜在竞争对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货币战争”的本质就是,在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下(好听一点的说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各国争夺“劣币”第一把交椅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