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脸书(Facebook)的上市世人瞩目。由于它的股价在第一个星期便跌到发行价格以下16%,有些投资者开始追究公司和投行的责任,几桩官司开始了。
散户投资者们抱怨的理由之一是,投行在IPO的前几天把调低了的利润预测告诉给了机构投资者,但是没有告诉散户投资者。这很不公平。投行承销团的主打是摩根士丹利。它回应说,这次IPO所遵循的程序跟任何其它IPO的程序是一样的,因此无可厚非。那么,有人问我,投行一般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呢?
鄙人在几家外国投行的几个部门一共工作了15年,对"程序"略知一二。我觉得,散户与基金公司的不平等待遇在美国以及其他股市都司空见惯。这也是为什么我多年来建议小股民不要买IPO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其它更主要的原因。我后面再讲。
投行在承销IPO之前,一般要获得研究部的同意。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业分析师(准确地说,是即将写研究报告的那位分析师)和研究委员会必须对这项IPO持正面的态度。当然,这个态度在IPO之前和之后可以有变化,甚至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不管这种态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分析师都会积极主动地跟大基金保持沟通。另外,投行的股票销售部和股票资本市场部也会主动用电话、电邮和口头的方式,跟大基金公司保持联系。
监管当局一般规定,研究员如果要想公开发表研究报告,必须等到上市40个工作日之后(各交易所的规定有所不同)。但是,在IPO之前基金公司可以合法地收到分析师的研究报告(这是不公开的报告),并且在IPO之前跟分析师面谈,这叫预路演(pre-marketing)。在IPO之后的40天之内,虽然分析员不准公开发表研究报告,但是,他们可以合法地直接(和通过销售员)跟基金经理谈论对这只股票的看法。这种厚此薄彼的不公平行为天天发生,大家习以为常,不是什么新鲜事。
以香港为例。对于一个IPO,投行的各个部门都会及时把各种有关信息传达给基金公司。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会不遗余力地面见大基金公司,详细阐述公司的业务前景和风险。投行的分析师也会拜会大基金公司,详细讲解拟上市公司和行业的情况。当然,散户没有这种待遇。他们最多只能在IPO那几天参加一个大型的午餐会,或者只能读读招股书。这平等吗?
我觉得散户最好的保护是不买IPO,等到公司上市了几年之后再做分析。有些基金管理公司甚至规定,只能投资上市三年以上的股票(seasoned stocks)。我觉得散户应该给自己强加这条规则。
当然,基金公司有优越的信息渠道,不担保他们不亏钱。但是,散户应该把IPO的热闹留给基金。
我认为,购买IPO的最大问题还是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信息不对称。在上市时机的选择上,公司比投资者肯定占上风。而且,投资银行不遗余力,把上市公司的投资亮点挖掘得淋漓尽致,往往过度包装,后市下跌的概率明显大于后市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