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民族意识的复苏还是美国原来的国家特性

书评人:郝金刚 2011-09-23 12:30 赞[0] 收藏

  提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会是由不同时期从地球上各个地区迁徙而来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各异的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但在20 世纪后半叶以前,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国家并推行强制同化政策和民族大熔炉政策,使部分居民丧失了其原有的语言和文化。自1965 年以来,人权运动的胜利和寻根热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复苏,活跃了民族文化,使美国进入了多元文化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看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下文简称为《我们是谁》) ,我们就会发现他竭力强调盎格鲁- 新教文化的美国国家特性,实际上却忽视了历史和现实。

  美国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的新作《我们是谁》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中国人类学界对美国人口的民族构成和美国各民族的发展趋势也有很大兴趣,特别是亨廷顿在书中提出的问题——“我们是谁”,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趣的问题。

  一、谁是美利坚人?

  要了解谁是美国人,需要掌握两方面的资料:一是在美国建国之前,有谁居住在那个地方;二是建国时和建国后的人口演变。

  很明显,最早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当第一批英格兰新教徒进入现今的美国时,这里不是空旷的土地,而是有着200 多个部落、多种语言、文化也各不相同的印第安人,人口估计有85~100 万人。

  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认为印第安人是美国人,相反认为印第安部落是“国内附属民族”。1790 年的第一部国籍法规定,只有“自由白人”才能成为美国公民。种族主义偏见把拥有170 多个民族单位的印第安人排斥在美国之外,以追求所谓的民族单一性。但印第安人文化一直存在于美国社会之中,不少美国电影反映印第安人的生活、文化和语言。

  除了原住民外,从1607 年英格兰清教徒进入北美之后,其他民族的移民也不断来到现今的美国,如日耳曼人、法兰西人、爱尔兰人、波兰人、瑞典人和黑人等十几个民族和种族。

  在1776 年发表《独立宣言》时,美国的白人约占60 % ,黑人占20 % ,原住民和亚裔人占20 % ,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社会是多元文化的社会,当然,英格兰人是主体民族,占全体居民的一半。然而亨廷顿却说:“美国的人口,除印第安人外,在1790 年共39219 万人,其中6918 万人是奴隶,不被视为美国社会成员。白人当中,从民族方面看,80 %是不列颠人,其余白人主要是德意志人和荷兰人;从宗教信仰看,98 %是新教徒。除黑人以外,从人种、民族属性和宗教来看,美国社会当时都是高度均质的社会。”(注1)亨廷顿在书中写道:“早期的美国是一个‘民族国家’(nation state) ,立足于盎格鲁- 美利坚新教的民族主义,既是政治的,同样也是种族的和宗教的。”(注2) 在亨廷顿的统计中,美国的人口统计口径是可以忽略印第安人的;在宗教信仰统计口径中,是可以排除黑人的。因此,亨廷顿所说的“高度均质的社会”,乃是把黑人和印第安人排除在外的结果,因为在1790 年出台了只有“自由白人”才能成为美国公民的规定。但他们依旧生活在美国的国土上,他们的文化存在,他们的力量存在,于是出现了理想的“高度均质社会”和现实文化社会相悖的现象。因此,尽管亨廷顿努力将美国定为“民族国家”(nation-state) ,统计数据却不断证明着美国“多民族国家”(multiethnic state) 的特点。而且,国际人类学界公认的“民族国家”是有一定含义的,即只有当其95 %的居民为同一民族的情况下,才能称为民族国家。当时美国的英格兰人只占总人口的49 % ,根本不可能称为“民族国家”。所以,在亨廷顿的书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相互矛盾的观点,足以说明亨廷顿是从民族中心主义观念出发来观察问题。

  二、民族中心主义与“高度统一”

  通过亨廷顿的《我们是谁》一书,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美国的社会里都充满着“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偏见。

  “试设想一下,倘若17 世纪和18 世纪来这里定居的,不是英国新教徒,而是法国、西班牙或葡萄牙的天主教徒,美国会是今天的美国吗? 肯定不是。那样就不会是美国,而是魁北克、墨西哥或巴西。”(注3)美国的建立和发展的成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但不等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就不能使国家快速发展,而且英格兰人在美国早期人口中的比例只有49 % ,其余51 %的人口为其他民族,美国的成功也有这51 %的居民的功劳。这部分人中间也有法兰西人和葡萄牙人。亨廷顿的上述观点清楚地表明,只有盎格鲁文化才造就了今天的美国。“第一任首席法官约翰·杰伊1789 年提出过美国人的6 点共性,而200 年后,共同的祖先这一条不存在了,其他的5 点——语言、宗教信仰、治理原则、风俗习惯、战争经历——都有所改变或淡化……却依然是20 世纪美国文化的核心。新教价值观始终具有头等重要性”。(注4)

  英国民族中心主义者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人的文化好,于是才用强制手段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清教徒把这种错误的做法也带到了美国。可见,亨廷顿竭力强调的盎格鲁- 新教文化也存在问题。有时这种观点还扩大到外交领域,即认为只有美国的外交才是正确的。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外交方面的种族主义根源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从19 世纪到20 世纪后期,来到美国的移民受到各种方式的说服、诱导或强迫,要他们遵从盎格鲁- 新教文化的基本要求”(注5)。于是在美国建国初期,强迫东欧和南欧移民当“美利坚人”,要他们接受盎格鲁- 美利坚文化,若移民无法被同化,就遭到驱逐。这种做法与所谓的“美国信念”是相悖的。从社会人类学观点来看,强制同化是很难彻底成功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教训。亨廷顿书中所说的高度统一,只是达到一定程度,并没有彻底实现。

  三、与“美国信念”相悖的种族主义偏见

  亨廷顿不断强调,“美国的核心文化向来是,而且至今仍然主要是17~18 世纪创建美国社会的那些定居者的文化……在这一文化的基础之上,定居者约于18~19 世纪建立了‘美国信念’,其原则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代议制政府和私有财产制。”(注6)但是,无论是在殖民时期(1607~1790 年) 还是在美国建国之后,统治者并非完全按“美国信念”行事,至少对印第安人、黑人以及其他有色人种等推行的都是与“美国信念”相悖的种族歧视政策。这一点亨廷顿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曾长期奴役黑人,后来又对黑人实行隔离;曾屠杀印第安人,让印第安人处于社会边缘;曾排挤亚洲人并歧视天主教徒,还对西北欧以外的移民设置障碍。”(注7)

  其实,自由、平等原则并非是1607 年来到现今美国的英格兰人的专利,还有那些未被美国人承认的第一批美利坚人(即印第安人) 的贡献。在印第安人的社会里早已有了自由、平等的雏形。正如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所记述的:“在易洛魁人中,每个氏族成员在人身方面都是自由的,都有互相保卫自由的义务,在个人权利方面是平等的,首领和酋长都不能要求任何优越权,他们是靠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同胞。自由、平等和博爱,虽然从来没有明确规定,却是氏族的基本原则。”(注8)

  为什么不介绍印第安人的平等、自由,而是极力宣扬“定居者”是美国社会的起源呢? 按照亨廷顿所说,定居者来到北美时,这里是一片空旷之地,是上帝赠予他们的,既没有国家,也没有社会的土地,这里的一切是定居者建立起来的。但问题是,若没有印第安人帮助“定居者”,若没有印第安人的土地,定居者如何建立国家? 类似美国情况的还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他们都承认原住民的土地对他们建国的重要意义。原住民在加拿大被称为第一民族,在澳大利亚被称为首批的澳大利亚人。那么美国呢? 请看亨廷顿的观点:“印第安人和波多黎各人的特点是他们是在美国之内,但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美国人,因为有过一些安排,如设置保留地,保持部落政府,波多黎各享有共同体的地位。”(注9)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亨廷顿把印第安人“排斥于美国社会之外”,并说,“美国人普遍认为印第安人是野蛮落后的和未开化的……对印第安人采取的做法包括杀戮、威吓、驱赶和腐化”。(注10) 由此可见,亨廷顿是地地道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者,视原住民族为劣等民族和消亡的民族。

  另外还有黑人。黑人是美国人口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各个时期都对美国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黑人的民族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奴隶制时期(从17 世纪60 年代开始) 、种族隔离时期(从19 世纪90 年代到20 世纪60 年代) 和现代时期。在美国,黑人受到歧视和压迫,直到20 世纪30 年代,黑人还没有公民权,这与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美国信念”是相悖的。直到20世纪60 年代民权运动胜利之后,黑人地位才逐渐提高。黑人有特殊的基督教教会,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模式,加上他们特有的体格和肤色,使他们成为美国的一个单一民族,这也对亨廷顿的美国国家特性带来了“威胁”,使他更难按自己的意愿说清美国的国家特性和“美国信念”。

  四、拉美化与白人的种族主义

  由于美国各种族比例的变化和非白人人口的增长,使白人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出现了白人种族主义,目的是排斥其他种族和民族。白人种族主义者认为:“白人文化使美国伟大,而黑人和褐人文化在知识上和道义上均劣于白人文化,可是现今却可能将白人文化取而代之。”(注11) 白人种族主义者还提出“必须使美国保持为白人的美国”。(注12)由此可见,种族主义思想依然在美国起作用。

  亨廷顿害怕拉美裔人,害怕黑人,原因是他们的人口增长快。关于拉美裔人口增长的影响,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戴维·肯尼迪指出:“墨西哥裔美国人能做到以往的移民做不到的事情。他们有足够的凝聚力,在一定地区保持足够多的人,因此,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把自己的独特文化无限期地保持下去。他们最终还有可能做到以往的移民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向现有的文化、政治、法律、商业和教育制度提出挑战,不仅要求根本改变语言,还要根本改变体制。”(注13)

  此外,还有人指出墨西哥裔人口要“收复失地”。“墨裔美国人则声称,美国西南部本来是在19 世纪40 年代通过军事侵略从墨西哥手中夺走的,该是‘收复失地’的时候了。从人口、社会和文化来看,这也在进行之中”。(注14) 亨廷顿过分忧伤了,甚至也有点危言耸听。按照我们的看法,收复失地是不太可能的,但拉美裔美国人文化的发扬光大倒是不可逆转的。

  目前,在美国西南部的一部分地方,西班牙语很通行,新闻媒体也使用西语。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对亨廷顿所说的盎格鲁- 新教的美国国家特性的挑战。

  五、民族意识复苏及其对美国特性的影响

  新大陆的发现和美国的建国及其经济发展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移民。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一开始就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博物馆。正是这些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建设了今天富强、环境优美的美国。在殖民地时期和建国时期,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到了美国之后又分散到不同地区,便于美国行政当局推行同化政策。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移民被同化是普遍现象。同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欧裔白人之间,但美国当局排斥亚洲人和奴役黑人,驱赶印第安人。不管美国当局在同化政策上取得多大“成绩”,从全国来说,同化依然是局部的。

  异族通婚是美国人相互涵化最有效的途径。“在美国白人当中,异族之间的通婚率在20 世纪后期迅速上升。据理查德·阿尔巴对20 世纪90年代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在白人的婚姻中,有56 %其祖先是属于不同民族,还有25 %是只有部分相同,例如‘一个德意志—爱尔兰混血儿与一个爱尔兰—意大利混血儿结婚’,同族婚姻仅占约20 %。在1956~1965 年出生的人当中,完全同族的婚姻率极低”。(注15)其他国家,比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有这样的通婚,但结果不是融合,而是产生了许多新的混合“个体”,即“多族源人士”。经历了300 多年,同化依然是局部的,原因之一是英格兰清教徒的民族中心主义以我独尊,看不起其他民族。而异族通婚产生了新的“多族源人士”,他们与盎格鲁- 新教不同,达不到“高度统一”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环境的变化。一是战争期间美国出兵欧洲、非洲和亚洲,看到许多国家的民族文化;二是战后许多国家的移民进入了美国,这些新移民到达美国后,有机会与老移民的同族在一起,唤起了民族感情;三是美国民权运动胜利,随后又引起了“寻根热”,美国政府又采取了对少数民族照顾的政策。所有这一切都促使美国民族意识的复苏,于是在20 世纪60年代出现了103 个民族集团和173 个原住民单位,加起来有200 多个民族单位。美国已不是“民族大熔炉”,而是“民族博物馆”了。

  一个国家之内有这样多的不同文化,不得不对国家特性产生影响,怪不得亨廷顿要担忧了。

  六、美国进入多元文化新时代

  民族意识的复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眷恋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人的民族情、乡土情与爱国是并行不悖的,甚至还是相互促进的。重视国际政治的亨廷顿先生恐怕是忽略了民族之情、乡土之情,故在他的《我们是谁》一书中对突出民族中心主义的“盎格鲁- 新教文化”大加赞颂以及对轻乡土情的“不附于一地”的观念的尽心描述,乃是别有用心的,企图同化不同民族,消除原住民以达到高度统一。

  已进入21 世纪的美国人,不会回头再走充满种族偏见、民族歧视的老路,而会随着300 多年来美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走多元文化社会的新路,就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样。美国对外称霸世界,对内压制弱小民族的政策再也行不通了。哀叹美国“盎格鲁- 新教”的国家性质变样,只是一小部分热衷于称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政策的人物,尽管有些人不愿意看到,今天的美国社会已经更加显现出其固有的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特性,从而有利于“美国与世界会合”。美国的国家特性将会更加显现21 世纪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内涵。

  文:阮西湖 姜飞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

作者:(美)亨廷顿 著,程克雄 译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徐政龙
  • 个人名片 郝金刚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