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没有完美的经济世界

书评人:郝金刚 2011-04-19 09:36 赞[0] 收藏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任何人也躲避不了的一个事实和历史趋势。然而,近些年来,只要有发达国家的首脑和跨国公司总裁开会的地方,总是有举着反全球化旗帜和标语牌游行示威的人群。但是,这部著作之所以引起诸多非议,并不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有“全球化”这个颇具争议的字眼,而是因为通篇文本充满了斯蒂格利茨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过去的政策和做法的批评和抨击。甚至可以说,这整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就是清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代表该组织主要经济学信念的“华盛顿共识”的一纸檄文。这样一来,此书一发表,就遭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一些经济学家和高官们的猛烈攻击,就自然是可以理解得了。

  书开始第一章,斯蒂格利茨就明确指出,尽管最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稳定世界经济而创建的,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它显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其原因在于,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的国际机构,不但受当今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政府的政策导向所支配,而且也牵系着这些国家中的商业和金融大公司的直接利益,因而它实际上代表着世界上财富和权力中心的意旨。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深为其以“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财政节俭”三大理论台柱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的强烈信念所支配,并且,圈外人和其他经济学家要改变其观点的机会是很小的,而激怒该组织的领导人并且引起他们采取更加强硬立场的可能性却很大。如果该组织的决策者生气或被激怒了,他们就会推迟其贷款。在这样的经济学信念和政策导向的支配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处理一些国际经济问题上,政策和措施连连失误。于是,印尼和东南亚各国的金融与货币危机,拉美国家的长期经济萧条,像埃塞俄比亚这样的非洲国家的贫困,以及俄罗斯的急进私有化改革的失败,它就均难辞其咎了

  斯蒂格利茨这部著作的最精彩之处,在于对中国和俄罗斯改革路径及其成败绩效的比较。众所周知,与中国渐进性的改革路径形成显明对比,俄罗斯遵奉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方案和建议,对国有部门进行了急遽的私有化。其结果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保持10%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的同时,俄罗斯的GDP却以年平均5.6%的速度急遽下降。在俄罗斯国民经济“总馅饼”规模收缩的同时,它却被越来越不平等地分割着。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是,在俄罗斯一些城市的大街为众多豪华的奔驰轿车所拥塞时,普通的俄罗斯人所分得的“馅饼”份额却越来越少。结果,在俄罗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急遽上升。

  为什么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设计和指导的俄罗斯急进改革会失败?斯蒂格利茨认为,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俄罗斯的那种伪资本主义(ersatz capitalism)并没有为财富的创造和经济增长提供激励,反而为剥夺财产创造了激励”。道理很简单:当一些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官及其亲友们能在急遽的私有化过程中那么容易地通过盗窃国家资产而变为财富大亨时,他们怎么还要花力气去创造财富呢?由此,斯蒂格利茨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理论洞识:“如果一个政府是腐败的,私有化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从俄罗斯经济转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经济学家总结道,缺乏制度性基础结构(如公司治理)的私有化,对经济增长无任何积极效应。

  读过斯蒂格利茨的这部著作,也许会得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措施及其经济学信念简直是一塌糊涂且一无是处的结论。这是否有欠公允?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难道它对全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增长尽是“帮倒忙”?斯蒂格利茨的这些见解和发现,是出于他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正直?还是出自他本人多年来的经济学信念而只见瑕疵?

  经济学界的业内人士会知道,斯蒂格利茨素来主张政府应该对经济过程进行积极干预,并多年来一直对“自由市场万能论”不断进行理论抨击,因而,他也总喜好把一些主张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的经济学家称作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market fundamentalism)。这一思想导向,甚至使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正是因为他这一多年来的思想导向和经济学信念,使他的一些经济学理论不乏商榷之处。譬如,在这部著作第3章,斯蒂格利茨谈到,自由市场原教主义的灵魂,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接着,他指出,“现代经济学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展示在何种意义和何种条件之下,斯密的结论才是正确的”。斯蒂格利茨还追加说,“这些条件是具有高度限制性的”。这“高度限制性”是什么?斯蒂格利茨自己解释道:“只要信息不完备或市场不完全,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完善地运行”。如果细读斯密的《国富论》,再加上能真正理解了哈耶克1945年发表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的经典名篇,我们就会知道,斯蒂格利茨的这一见解,是一个莫大的误识。道理说来简单:按照斯密与哈耶克的自发市场秩序的原理,情形不是只有具有了“完备信息”和“完全市场”这一高度限制性的条件“看不见的手”才工作,而恰恰是相反,正是因为现实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备和市场本身的不完全,“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才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和效力。

  这部书并不难懂,但信息量却很大。读过这部书,我们方知道当今世界上原来发生过且正在发生着如此多的事情,原来在发生的诸多事情后面会有这么多故事。这不是一部玄妙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著作,但在对当代史实事件的叙述与解说中,它却折射出了经济学家们的巨大理论分歧和观察世界的不同视角。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不计经济学家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它而自发地扩展着。作为一种哈耶克所见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全球化的进程也最终会把不同的经济理论观点泛现出来。没有完美的经济世界,会有完美的经济理论?

  文:韦森

全球化及其不满

作者:[美]斯蒂格利茨 夏业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3-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杨磊
  • 个人名片 郝金刚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