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异,与其说是价值观层面的,不如说是方法论层面的。因为思维方法的不同,导致了价值诉求的不同,进而导致了文化的不同。——林永青
思维方法影响工具价值观;而工具价值观和终极价值观互为因果——林永青
(我几个月前曾经与被称为世界“管理大师”的彼得-圣吉对话,我说,“你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维方法的比较;很高兴看到你并没有从神秘主义角度来理解东方文化.....”彼得-圣吉回答:“我用的方法,实际也就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实验主义)方法......”)
“早熟”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一部旧作,以中西文化比较作为背景,讨论了中国文化因为“早熟”而招致的种种命运。
“我常说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没有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林注:比如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是一步登天;所以现在只有等着人家前来接受他。否则只是一个古董,人家拿他无办法,自己亦无办法。”(P19,《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信出版社2010)
梁师所谓的“早熟”是指:中国文化(儒道),其基本方向是趋向于自我和环境的协调。也即意欲本身的需求和环境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此种文化类型关注的问题是:追求感性上满足的生活并获得极大的内在惬意感和生活的快乐;相对的西方文化,更多反映了人的动物性的生存取向,即对饮食男女(食物、住所、欲望)等的需求。为了达到此类欲求,需克服环境并满足这种基本的欲求。西方文化的所有特征和成果如科学、民主、征服自然的力量等,都是沿此方向发展起来的。
梁师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更高阶段”,因为当东西方相遇时,中国文化容易失败于“更不文明”、“更暴力”的西方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将一直在前面等着西方文化走上来......”
(梁师所说的第三种文化类型,是印度文化:意欲回复到“自我的否定”。在这种文化的最后阶段,人类意识到世界不过是一种幻觉,因之要寻找绝对的觉悟。暂不讨论......)
价值还是方法?道还是术?
梁师写道,“中国人则怎样?中国人与西洋人是大不同的!而有些人则以为中国人只是不及西洋人,不认为是‘不同’......但我则以为是因其‘不同’,而后‘不及’的;——如果让我更确切地说,刚正因其‘过’,而后‘不及’的”(林注:“过犹不及”(《论语》))
梁漱溟总结说:“总之,东西方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一面的根本方法与眼光是静的、科学的、数学化的、可分的。一面的根本方法和眼光是动的、玄学的、正在运行中不可分的。”(厦门大学翁君奕教授的道德经》研究,在比较东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遗憾的是,中国文化对于“术”是轻视、甚至鄙视的。中国文化喜欢将“方法”看成术,“形而上者谓之器,形而下者谓之术”(《论语》),这句话当然没有错。但是,我认为,“术”是不能丢的,没有“道”的“术”当然是盲目的,而没有“术”的“道”却是肤浅的。我经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说: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如果没有“术”,最终就没有“道”。
冯友兰:“极高明而道中庸”
从文化情感上讲,梁漱溟的中国文化“早熟说”,相信更容易被大多数国人所接纳。“因过而不及”,当然是一种更体面的自我安慰。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更痛快(痛苦并快乐)地承认“不及”呢:方法的不及、科学理性的不及.....“知耻而后勇”,学习就好、“拿来”就好、融合就好,然后才是超越。——这才是“中庸之道”。
近代和现代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中庸》是儒家思想中最好的典籍。包括晚年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的陈立夫,也包括这位从佛学转到儒学以安身立命的梁漱溟师,还包括坚持“西体中用”的冯友兰......
......未完稿......
延伸阅读:
1、《被广泛误解的中庸之道》
2、《价值观的力量》推荐序
3、《东西方对话之:中庸》
4、《对话彼得·圣吉:通往未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