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朝廷实行了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州置刺史一人,本来是负责监察各地行政官员,但到后来,权力不断增大,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首长,称呼也变为州牧,成为尾大不掉之势,东汉后期的割据势力基本都是州牧身份。这样,中国古代的行政层级由秦的中央-郡-县三级演化为东汉时的中央-州-郡(封国)-县四级,中国的中、省、市、县四级行政架构从此有了雏形,虽在以后的历史中有所变更,但大体维持,绵延已近两千年。但四级行政架构的演变也经历了几次非常重要的历史变革,隋朝就进行了重要改革。
出现在东汉的州,到了南北朝之后迅速泛滥,一州分为几个州甚至多个州,新的州名也层出不穷。东汉全国统一,总共才13州,南北朝全国分裂后,各分裂政权的疆域缩小,而州的数目却有增无减,因为到了后来,一个州仅只相当于一个郡那样大小,甚至只相当于一个县,州-郡(封国)-县的层层隶属关系迅速变为重叠的行政层级,结果只是增多了官员,加重了百姓负担,形成了十羊九牧的局面。公元580年底,重新统一了北方的北周下辖达210个州,而郡只有508个,一个州才辖2.5个郡。南朝的陈帝国情况似乎好一些,但公元589年被隋朝统一时,也有30个州,却只有100个郡400个县,一个州才辖3.3个郡。
于是在公元583年,隋朝的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杨尚希上书说,现在郡县比以前多出两倍,有的地方不到百里就有数县,有的地方户口不满一千竟有两郡,官员成群,财力浪费,就像是十只羊却有九个牧人,建议合并小郡小县。正巧,大臣苏威上书要求废除“郡”一级政府。隋文帝杨坚遂下令,撤销“郡”,保留“州”。到了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又下令,改“州”为“郡”,恢复到了古代的郡县制,行政层级又变为秦的中央-郡-县三级。再到公元609年,已统一全国的隋朝又将西域重新纳入版图,地域更加广阔,但郡只有190个、县1255个,行政区域合并成效明显。不过郡县制的重现非常短暂,公元618年李渊一登基就宣布把郡再改为州。
但行政区域合并依然不能解决疆域过大治理较难的问题,隋朝开始设置“道”这一新的行政层级,管理某一个区域,成为新的省级行政区域萌芽。初设在隋帝国建立的第二年,即公元582年,当时共设三个道,即河北道、西南道和河南道,道设行台,分别由三个皇子任尚书令,同时配备干练的大臣充任尚书仆射,管理实际事务。此后逐渐增设,唐朝继承这一制度,宋改为路,元正式变为行省。因而,自东汉以后,中国的四级行政架构一直存在,只不过唐宋时期的省级架构权力并不完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