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经济学之树发展脉络,领略经济学巨匠风采
读《经济学300年》之感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经历240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是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枝繁叶茂。这颗人类智慧的巨大硕果是无以数计的人无声滋润而成的。历史永远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他们卓越的才华和思想,坚信真理的精神,以及科学家的铮铮铁骨,是对后来人和整个社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怀着对经济学家的敬仰,怀着对科学的探求,追根溯源,跟随《经济学300年》走进这壮丽而神奇的经济学殿堂。
一、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书的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社科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何正斌教授,这本书是其常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在三尺讲台上的学术总结。通过何教授多年对各种文献、书籍的掌握及其经济学思想的积淀,并经历了在研究生课堂讲授的实践以及反复推敲的科学创作过程,才完成了这本著作。创作这本著作的目的与方法正完美的体现在了书中,首先从书的内容上看,严格按照经济学的发展历史,采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把经济学从蒙克莱田到1998年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主要经济学家的成功之路及其理论思想均加以了阐述,内容十分详尽,除了客观地阐述基本理论之外,还加进了何教授自己对经济学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并对近代西方经济学思想作了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可谓博采众长、自成体系。其次,从其阐述方法来看,由于考虑到经济学文献太多,太难懂,加上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地对待西方文化,批判居多,正面阐述较少,作者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这本书正是在这样一个经济竞争、优胜劣汰的时代中,人们对经济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产生的,能够使人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解决经济问题,大大的提高思考、解决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本书堪称应时的西方经济学思想力作。
二、 本书内容概要以及线索。
经济学自重商主义至凯恩斯主义之前,发展过程比较清晰,现行的教材通常称这段为经济学说史;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直到现在,特征是纷争不断,流派众多,现行的教材通常称之为西方经济学流派。社会发展是连续的,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同样如此。在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着其特殊的规律和发展的线索(见图表)。综观从蒙克莱田到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 森几百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来两条线索:一者是经济学的发展是以西方人文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哲学家从人性的一般性规律入手,来思考经济学问题。人有欲望必须得到满足,于是驱使人们从事经济行为,这样的逻辑被哲学家视为经济行为的动机。同时,以不同的哲学观点为基础,也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学观点。譬如,在当时英、法哲学(洛克、休漠)盛行国家和时期,人们崇尚自由,主张天赋人权,追求幸福和个人享受,产生的是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斯密、李嘉图、哈耶克、弗雷得曼等);而在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盛行的国家和时期,人们在追求个人享受和欲望的同时,还认为个人欲望应服从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意志,所以产生的是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马克思、罗宾逊夫人等)。这两种学派以在当时作为政策理论的依据交替着出现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可谓“各领风骚几十年”。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将两种思想严格区分,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同一经济现象。另外一条线索是价值论。经济学自从一开始就研究什么是财富,什么是价值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重回答也就形成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相应的风靡一时的政策。重商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所以主张扩大海外贸易,限制进口。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产品是真正的财富,农业是唯一生产的部门,所以主张废除国家贸易管制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斯密则认为人类的劳动产品才是财富,才具有价值,进而提出劳动价值论,这一理论被李嘉图推向了顶峰,后来被马克思辨证的吸收形成了他的政治经济学。他们认为农业、工业都是生产的,而政府、国家机器等是非生产的为了增加财富要尽量增加劳动的人数减少非生产的消耗。其实,效用价值论自李嘉图之后就产生了,萨依认为一切部门都是生产的,因为他们都能产生有用性即效用。1870年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在开创性的运用边际的方法论以外极力推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便形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后两种价值论的对立发展成为以各自为理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对立。对于两种价值论的争论一直没有休止,可是我们知道,经济理论的研究目的无非就是寻找财富增长之路,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正象效用价值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一样,劳动价值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两条线索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两个特征:一是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的主导地位可谓“轮流坐庄”;二是价值增殖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除此之外。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在二战前后发生了变化,整个经济学向精确和实用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单纯研究经济学问题——金融学与经济学交叉问题的研究。
三、借鉴西方经济学思想,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归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上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所以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面对这样复杂而艰巨的伟大工程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中找到对我们有用的理论来推动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的经济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有些类似二战后的德国,所以我们可以试图通过理解当时德国经济发展走向腾飞的路径,来启发我国的改革思路。19世纪初,德国还是一个政治割据、经济落后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变革,废除了农奴制、统一关税、工业革命、建立新的国家制度等,使德国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德国的自由主义经济达到了顶峰,在此期间德国一直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两种威胁自由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一是垄断加强,卡特尔组织发展迅猛;二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该运动的矛头直指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德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巨额的战争赔款使德国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以至至今善于总结历史教训的德国对通货膨胀还心有余悸。德国的统治者希特勒推行了“军事计划主义经济政策”,也对德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非常具有爱国情怀的德国学者对此忧心重重,自发形成了以欧肯为核心的包括经济学和法学的学术群体,同时该群体对外部的一些学者也有一定的影响,被称作“社会市场经济之父”的艾哈德。他们提出了“自然秩序和人为秩序”,认为人为秩序要符合自然秩序。想要“寻找合乎人和物的本质的秩序”,“赋予新的工业经济一个有运行能力的合乎人的尊严的持久的秩序”。他们首先提出“经济秩序的差异是什么?”的问题,然后进行了比较找出优缺点,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他们人为经济秩序存在两种,即集中领导型(封建采邑经济、埃及法老奴隶制经济、希特勒军国主义经济、前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交换型经济。前者具有完整的计划,直接配置资源;后者则是个别的计划。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如何决策,如何获得信息”。前者的弊端在于由于中央机构的决策的目的与消费者决策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存在大量的浪费;后者的弊端在于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联合,然后又必然导致垄断联盟。同时又说用中央计划的方式代替交换经济的方式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更促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单纯的走两条道路是不行的,只有走“第三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是:首先建立竞争秩序,要对竞争进行保护、鼓励。表现为三条:1建立一个有运行能力的完全竞争的价格体系——由市场供求自己形成价格体系,而不需要国家的干预;2建立稳定货币币值的货币体系——不要由于币值的升降而影响价格来误导消费者的决策;3生产资料私有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二是建立维护竞争的秩序,使弱者能维持继续竞争。以上就是弗莱堡学派的基本观点。后来被时任总理的艾哈德作为政策的理论基础付之实践,为德国赢得了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奇迹”。弗莱堡学派的观点显然是自由主义的,也就是说,发展经济还需要“自由主义”,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个“自由主义”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首先,他们提出了对经济秩序的研究,所谓秩序也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第一次划分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其区别、优缺点。这是以前不多见的,引起了人们对资源配置方式这个问题越来越大的关注,这同时也是针对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前苏联在大萧条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和军国主义计划经济中出现的以国家配置资源为手段的方式而着重提出来的,后来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区别甚至一度演变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自由主义学者明确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把经济搞糟,是不行的,只有走“第三条道路”。
第二,对自由的理解由无序的自由变为有序的自由。自由竞争阶段的自由主义是无序的,也许因为是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还是刚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强烈的管制和压抑下追求的“自由”必然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纯粹的,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趋向理性化,而且其自身的矛盾不断暴露比如垄断的广泛存在,破坏了原来的无序的自由主义存在条件,使其必然重新理解自由主义的含义,重新制定政策来迎接经济现实的挑战。但他们又不会完全的去管制经济,而放弃自己自由经济的信仰,一切的政策还是基于让市场自由调节配置资源,只是需要维护经济自由发展,即能够使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保持稳定的货币币值使消费者不被误导,另外要有保障私人的财产制度。
第三,反对垄断,主张对竞争的保护和维持即使国民经济在一个可持续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自由必然导致生产的联合,生产的联合又必然导致垄断的出现, 而垄断是德国新自由主义所要规避和排除的,他们不但要排除私人垄断,更要反对社会组织的垄断(例如工会组织就是对劳动市场的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对垄断问题认识的一个飞跃,他们开始正视自由经济存在的问题,而不认为自由主义经济一直是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画。
第四,从对劳动者的保护的角度提出了累进税等减少两极分化的措施。要实现劳资的合作,实行“经济人道主义”,提出工人和资本家是社会伙伴,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劳资双方的合作。同时,认为实现经济人道主义的实现途径是国家通过税收政策,调整由市场引起的收入的不公平,从而实现公平分配。这也是面对工人阶级日益壮大,减轻社会压力,缓解社会矛盾的手段,在工人阶级没有形成一定的力量时即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是没有的。
第五,主张国家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即法律制度等方面来对经济有所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国家观较以前的国家观有区别的。亚当.斯密主张“小政府”,而且政府仅仅就是“守业人”的角色,即只是维护国家不受外国侵略,保障社会安定而已;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除此之外国家还要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是通过上层建筑即法律的手段来保障,而不是直接用经济的手段来干预,强化了依法治国的重要作用,为经济发展铺垫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又保障经济是自由的发展。
理论只有见之于实际才能放射出巨大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初20年,新自由主义一直是西德的政府的指导思想,以至后来为德国带来了“经济奇迹”。研究外国的经济思想关键是看能否为我所用,能否借之以促进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那么,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呢?我国经历了建国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完全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在跨越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后,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是不利于经济的长足发展的。当前,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正在进行的是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大量的问题。新自由主义的思想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就自由主义的三大特征来说,它描绘了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即要求市场自主形成价格;要求稳定的货币币值;保护私有财产即激励制度。仔细想一想我国现存的问题基本都是由于这三个方面没有作到位。随着我国进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更紧密了,对于国际上通用的准则和模式我们必须适应,否则就会因为无法融入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而导致边缘化,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进入WTO的一道重要门槛,我国虽说已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是只有不断深化对市场的认识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搞的越好,经济就越发展。美国商务部提出了市场化进程的标志:货币的可自由兑换程度;企业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度;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度;政府对资源的拥有和控制及分配程度;企业生产和定价的程度。从这些仍然可以闪烁出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理论光芒的“标志”中,我们得到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其实除此之外,其他的西方经济思想我们也正在运用,比如新制度主义,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等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相信一定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启发性的作用,我想这正是《经济学300年》这本书的作者何正斌教授创作的真正本意吧!
徐策写在2007年3月19日再读《经济学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