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张爱玲,最喜欢的是她的《十八春》,不管别人是如何看法或如何评论,就这样固执一回又何妨?所以,今天就窃取她的十八春,描摹描摹自己的十八春,呵,有无傍名人之嫌?且放到一边。
书影、书影,在我的意思,是书与电影,OK。蒙太奇一下,切入远景……
那时候,求学期间吧,就爱看“杂书”(老爸用语,意思是课本以外的所有书籍,幸好,当时不流行异类这个词……)。但是书的来源很可怜哦,街道的文化站,还有老爸单位的图书室,每到星期天或寒、暑假,才获特赦一般,可以任我自己去看书,平时就在家里折腾爸妈年轻时看的“古书”(比如三家巷,家春秋,苦菜花之类。哎,现在基本已不复记忆,只记得那个梅表姐和觉民、觉新这几个名字啦……)
这样的日子过了多年,在我的高中时期,情况有了大大的改变,缘故?呵,是我要好同学的姐姐到图书馆工作了,天啦,可以日日坐拥书城,多么美好的事,这个时候的我居然萌生了此生唯一的一个远大理想——到图书馆工作,而且,在我到现在为止碌碌无为的一生中,再没有第二个理想光荣诞生过……
靠着这么一个便利,我获取了生命中使用频率最高最高的一张卡——借书卡,呵呵。喜心翻倒啊。最初的那段时间,几乎是如饥似渴,天天想到图书馆去。那时候的图书馆,位于现在的鲁迅故里中段,对了,图书馆的名字就叫“鲁迅图书馆”。直到前几年,大力开发鲁迅故里,图书馆搬迁到沈园旁边,与绍兴博物馆排排坐,而名称也改为了“绍兴图书馆”,这个新馆规模大了很多,建筑新颖,设施齐全,也是假期学子的培训基地,嘿嘿,不好意思,有点广告之嫌了,打住,打住。
看书,与看电影,怎么说呢,在我眼里是相关的,就象音乐与建筑,建筑被称做凝固的音乐。而看书与看电影的妙处,也是不一样的,看了《飘》,仍不过瘾,千方百计把电影录象带《乱世佳人》找来看,看完之后,还不过瘾,又继续研究书。嗨,时间就是这样被我损耗掉的。还有一个,看了斯特里普的《走出非洲》,大为倾倒,在影片片头还是片尾,看到根据同名原著改编,于是,又巴巴地跑到图书馆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被我觅得,细细咀嚼,味道如非洲咖啡般香浓。
看书,在我的生命中,是最最平常的状态,即使到了电脑时代,依然往图书馆跑。记得前几天,夏问我,在看什么书,林语堂看了吗?我答,没看,这样酸不溜丢的书,让我年老了,坐在摇椅上,手拿放大镜慢慢看吧,此话令夏绝倒,嘿嘿,其实是我使坏,这书,好多年前就看过,只不过那几天不想看而已,放在床头好位置,也许,某一天就顺手拎来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