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我们山东人,颇感自豪!任继愈也是。从其文章来看,更是彰显了朴实、憨厚的山东人。
季羡林对于我的最深入的印象就是:朴实(包含谦虚的意思)无为。对我影响最大的文字就是一篇文章题目的更改:从原题目《中国精神》改变成《谈中国精神》,这是一种朴实的自知之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谦虚的表现。《价值中国网》的一些作者,包括我自己,都应该向季羡林大师的这种“自我更正”致敬。
由于以上原因,我到广州书城的季羡林专柜前,仔细挑选了几本季羡林大师的图书,以示纪念。同时,也是对季羡林大师衣钵的传承做一丁点了解和无为的传播。(这里的传播是指做人方面,不代表其对于各种文的研究和编译,一般人没有这个资格)。
1、《季羡林谈人生》,那是小葱拌豆腐,简单而清白。在季羡林的眼里,人生就像随波逐流的花瓣,颠簸一下自己,就清醒一下自己。他既不崇拜哲学大家们的高谈阔论,更不造作自己的文学造诣。在他的文笔里,人生轻薄的似雾不可雕琢,似雨轻抚心灵;北大的“老大爷”淡薄的如一棵老树可有可无,厚重的如一片薄板遮盖着年少轻狂的北大学子。
2、《季羡林谈人生》,那是天下为公,有我不能仅有。在季羡林的眼里,人生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食色,性也”的发扬光大,都有本性的私欲,都有独霸充满整个地球的理论可能。一生清淡如水的学者,被人们崇拜的高喊:国学大师。而季羡林先生,受宠若惊:受之有愧。(《感到中国》人物的感慨),而且一直强调自己无大志。也许正是大师的平淡自如、自始至终,穿透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世人的心灵,自由就是纪律、遵守纪律就有自由、就大有作为!也许那些至今还找不到工作的人,应该找找自己应该遵守的纪律是什么?
3、《季羡林谈人生》,那是秃头上的虱子。在季羡林的眼里,人生没有主动权。人的生死无法自控,除非不想活了,能有主动权,否则,永远被动。生死是一定的,但是道德却可能有长久,有有恒。相比与动物,人则是在道德的范畴里造作。动物没有什么道德和恻隐之心,无所畏忌,该吃就吃。而人类则是在一片公德范畴内存在,即使你想有不道德的行为,你也必须先做好不道德的“思想工作”,也就是给自己找好理由和借口。在季羡林看来,大千世界,纷纷芸芸之中,四六开就是道德及格的好人,六越往上,人越好!本人愚见:虽和大师有所措辞不同,但意义类同,那就是不要追求有完人。
4、《季羡林谈人生》,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大师最朴实的生活哲学。因为大师并没有丰富多少马克思主义,反而,诠释了很多哲学思想。对立于文学艺术的渲染,大师的自如却深刻的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倡导。平实了人生的繁杂,超度了人生的意义。习惯于人生的磕磕绊绊,成就了人生的意义。
5、《季羡林谈人生》,烹小鲜,识大局。那是季羡林大师的命运。一生朴实无为的他,冷静的学习者、思考者。季羡林大师对于缘分、命运和机遇的解释,犹于他对自己无大志的解释一般朴实和自然。轻轻的走来,自如的行动,恰如其分的啮合,人生的机遇、缘分、命运也。极其平凡的生活,讽刺了轰轰烈烈的浮躁。
大师逝去,道德永存!如今的无为者,静下心来,慢慢学习学习,平淡持久如一,也能成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