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易经》应用在现实生活中
在我周遭,儒家所描繪的那些文化理想世界及其理則,是找不著的。一切衣、食、住、行、語彙、思維、行動,都強烈顯現著一種現代性的特色。可是我們仍時常標舉中華文化。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三才四維五福六合七巧八德九如十全,也仍然是我們的倫理準則乃至道路的名稱。也就是說,具體生活是現代,意識內涵中卻還不免存著儒家的影子,或者說是「游魂」,以致在具體處事時不免有些錯亂。
而且,問題好像又不止如此。現代社會一切邏輯幾乎都來自於對傳統的批判,可是在具體的生活中,我們卻能輕易地感受到現代社會中存在著許多文化問題。這困窘或荒謬的當代文化情境,若對照古代某些文化表現,便會更顯得不堪。我每天聽著現代人對傳統的批判,又明白現代文化其實大有問題,當然就會益加焦慮。
而儒家對文化人的期許又不同於現代的專業化知識人。傳統的士君子,是要以天下為己任的。因此他們不能安於在某一個專業領域中當知識職業工人,一定要有「經世濟民」「人文化成」的閎願或心境。然而,此一閎願,倘無機緣及社會條件之配合,其經世理想便不可能落實,只能處士橫議一番或書空咄咄一番罷了。其次,縱使有經世的機會,古代儒家之學,又真能經今日之世乎?
我既讀聖賢之書,遂不免也懷抱著經世的大願,但也同時擁有著上述各種苦惱,一直在尋找生命和文化上的出路。二十年前,遭逢兩岸交流情勢初啟之機,略與經緯運籌之事,遂出仕擔任過一陣子公職,統理教育文化科技體育大眾傳播之交流。經世之志,雖若已償,其實卻是更深的痛苦。因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因體會而更加深刻;現代社會的政治與文化困境,更遠遠超過了原先的理解。一時間,早年所持之文化理想究竟還能不能落實於這個時代與社會,甚感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