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共有24万字,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运用网络技术于写作过程。读者可以从注解中看到书中的不少资料是直接从因特网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网页上获得的,如此运用网络技术在理论界并不多见,由此为此书添色不少。二是从我国改革的实际出发。该书不是从理论的定义出发进行逻辑推导,而实际上是将理论的定义放到实际中进行重新论证,如他不拘泥于现金是高能货币的经典论断,而得出它在信贷计划的框架中不具有对存款的支撑与制约功能。正是这样的论证方法决定了他的研究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对策方案的改革意义也远高于其他货币供给的纯理论著作。三是大量运用国外较新的科研论著,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中,比如在分析信贷计划的局限,并不是予以全盘否定,而是从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出发,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充分肯定它的历史作用。在分析货币政策工具与信贷计划的关系、展望3大政策工具取代信贷计划的转轨进程时,则像注重语言的语境分析一样,强调工具手段的功能随制度环境而转移。在充分肯定3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意义时,又冷静地分析这种作用和意义趋于衰落和式微的必然。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作者哲学思维的科学理念——辩证的哲学观、唯物的历史观、渐进的改革观和批判的开放观。
本书的主要不足,正如盛松成教授在其序言中所指出的,对货币供给微观基础的阐述分散,令人有淡薄乏力之感,希望作者能在再版时予以必要的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