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陈乐民,国际政治与欧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前欧洲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东欧剧变和欧洲重建》、《战后英国外交史》(主编并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编并主要撰稿)、《欧洲文明的进程》、《十六世纪葡萄牙通华系年》、《冷眼向洋——百年沉浮启示录》(主编并作者之一)、《欧洲文明十五讲》、《从一滴水看宇宙——莱布尼茨读本》、《文心文事》、《徜徉集》、《有关神的存在和性质的对话》(译并作序,马勒布朗士著)、《对话欧洲——公民社会与启蒙精神》(与史傅德对话,晨枫编译)等。
内容简介
“启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名词呀,对自然界来说,它是与黑暗相对立的;对于人世间来说,它是与愚昧和专制相对立的。启蒙的社会现象发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后期,它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上溯到希腊时期。然而,现在经常把“启蒙”时期比较集中在十八世纪的法国,这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如果经过历史的考察,这样的说法却是不完满的。下面,我准备把欧洲的“启蒙”分成若干个问题,做一些考察。
十八世纪的“启蒙”是一种在欧洲社会从萌芽而扩展到社会上的精神现象,人们习惯地把它称作“启蒙运动”。“运动”两个字其实是用得不恰当的,尤其是用在中国的语言文字上,常会使人产生误解。因为,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对“运动”两个字时常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和情结,所谓“运而动之”。我看到的一些西方人写的著作和文章里,在谈到“启蒙”的时候,都没有“运动”这个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