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生于福建漳州,乳名和乐,名玉堂,后改语堂。22岁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27岁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29岁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东吴大学。1936年后居住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66年回国,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荣任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葬于台北阳明山故居。林语堂用英文创作和翻译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影响深远,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林语堂用美妙的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人和中国历史文化,但是,囿于所处时代、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他的思想认识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正是中国国内动荡变迁、破旧立新的时期,特定的创作背景无疑也给他的作品留下印痕。显而易见地,比如当时对朝代称谓与历史纪元的划定不统一(如称清朝为Manchu Dynasty);且时无汉语拼音方案,专有名词均使用威妥玛拼音音译等。此外,也能发现作者在解读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现象时的不足,如反映在民族关系的表述上,称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为foreign blood、foreign race,乃至以Chinese特指Han Chines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