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学堂,1961年生,198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5—2007年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现为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院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新疆史前考古、史前宗教和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合作撰写、出版考古报告、论著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
内容简介
传统原始宗教研究的资料大体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志材料,二是考古学材料。在原始宗教的研究中,立足于民族志材料构筑原始宗教学科体系的论著很多;相比之下,利用考古学材料对史前宗教的探索则相对薄弱。在原始宗教的研究中,民族志材料固然重要,但这类材料历经长时间的演化、积淀,情况错综复杂;相比之下,考古材料更具有本源性,更利于对原始宗教起源、发展及本质的探讨。不过,考古发现大都是一些物化的遗迹和遗物,是一些“死的化石”,要分析这些“化石”,除立足于考古现象本身反映的文化内涵外,也离不开民族志及人类学中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考古学和民族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它们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方法,从这一点来讲,建立在考古学和民族学基础上的史前宗教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意义,它既需要熟悉史前考古,又要有民族学方面的视点。总之,在史前宗教研究过程中,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志材料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新疆史前宗教遗存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我们利用考古材料研究原始宗教提供了条件,同时新疆又是多民族共同聚居、多文化交汇融合的区域,是民族学研究的沃土。考古学材料与民族志材料的有机结合,在这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此,本书在介绍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民族志材料与考古学材料的整合,探寻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这无疑是新疆史前宗教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我们相信,随着新疆史前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发现不断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新疆史前宗教的研究领域,新疆史前宗教研究也将因此不断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