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邱东,辽宁抚顺人,祖籍江苏沙洲,大学教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974年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辽宁财经学院,109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5年至2005年在东北财经大学任教,此问曾担任过系副主任、系主任、副校长、校长。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担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主要学术职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举规划项目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院校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统汁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弹选奖励委员会委员、《统汁研究》编委、《财贸经济》编委等。
曾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加过40多部专著、教材、工具书和译著的撰写工作,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20余项,60多次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辽宁省等部门颁发的各种奖励。
内容简介
书稿记录了十多年邱东对于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也如实记录了他对高校管理的独特理念。虽然其中涉猎的问题很多,但从促进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最值得圈点的观点可概括为:一是建议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改为“办让人民满意度不断提高的教育”,应把教育纳入一个历史过程去看待。教育的发展是受现实条件制约的,而人民的满意要求则是可以大大超越现实的。两者是水涨船高的关系,但水却永远达不到与船同等的高度。二是提出高水平大学决定了一个社会的高度,义务教育扩展了社会文明的广度,有了广度再有高度,整个社会文明的空间才会相应扩大。三是认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计划经济的痕迹还很重,社会需要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空间和环境,形成独立自主、依法办学的运行机制是关键举措之一,包括招生权、用人权、经费使用权、国际交流权等。这些权益虽然教育法已有规定,但真正落实还需要有一种机制去保证。四是考问高等教育到底是追求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还是更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让学生一毕业就起飞,还是培葬他们的空中加油能力?大学教育毕竟不是职业教育,大学校园也不仅仅是就业者的培训基地。五是提出不能用过去精英教育下的就业观念来套大众化教育下的就业现实。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多数大学生只是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尽管系统学习可以使人们有机会上升到更高层次,但也只是机套,并不是一份保险。六是认为有没有就业岗位是经济发展本身的问题,不是应该由高等教育负责的,实际上有了高等教育以后有助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因为自主创业能力的增强,会缓解就业压力。七是强强合并不宜多搞,高校并不是一大就强了,这还需要额外且相当巨大的成本。中国还是穷国办大教育,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用于大学的结构调整。同时,对被兼并学校而言,多年努力形成的品牌资产可能会不复存在。还有,合并后的高校分散在几个校区,运输和管理成本加大。另外,学校之间整合时间较长,不同学校、不同学派的摩擦会影响其学科的发展。八是认为现在的中学教育尽管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动力还是相当强的。高等教育扩招了很多,但还是应试教育,所以在大学里要加强对大学生性格的调养,做好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九是提问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真正起作用的是什么高校?不是北大、清华这些一流学校,而是普通高校,甚至是地方高校。中央部属高校在校生2004年比1998年仅增加了40多万人,倒是地方高校增长了800多万人,但对地方高校的有效支持又那么少,是不近人情的。十是提出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教育局势,就是“上学难”和“上学贵”吗?应该说,上学不难,但上好学校难;上学不贵,但择校上学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