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实践提供了不少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理论界也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运行机制、实施效果、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等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涌现了一些具有较高决策价值的研究成果。对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给予较多关注,对土地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讨。但另一方面,现有研究还存在不少明显缺陷。
第一,对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正规制度安排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而对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非正规制度形式的研究则非常薄弱。而后者对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亦是减轻当前农村社会风险的重要决策基点。
第二,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的设计,虽然对城乡差异给予充分关注,在具体的设计指导原则中,也有所体现,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将城镇社会保障运行机制简单运用于农村的偏颇,对农村养老、医疗保险的制度条件缺乏足够的估计,对养老、医疗保险计划运行的可持续性和风险问题明显估计不足。事实上,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高度复杂性,城镇社会保障改革进程呈现的曲折和困惑,使这一计划在农村的实施必然具有更大的难度,实施结果往往与计划设立的目标存在巨大的差距。而农村养老保险计划因多种原因而限于停滞状态,真空地带的农村社会保障难以有效应对农村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
第三,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国外社会保障进入成熟期之后,欧美国家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处于二元经济的中国而言,其借鉴意义并不大。很多人认为欧美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及相应社会保障制度选择,将是大多数国家未来的发展模式。但事实上,国际劳工组织(ILO)和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及世界银行(World Bank)近年来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按现行欧美社会保险模式解决众多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路值得重新反思,寻求多元的、动态协调发展的创新思路,已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农村社会保障和重建社会保护制度的重要战略选择。因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经验,研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国家农村社会保障构建中的经验教训,不但非常必要,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国际经验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扬长避短地把握有利于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新的战略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