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国桢,1940年3月生,福建龙岩人。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85工程”海洋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196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1986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晋升教授,1986年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博士生导师。1987--2006年,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1988年起,为国家重点学科专门史(经济史)学术带头人之一,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社会经济史和海洋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应邀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1985—1986年)、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1994年)、台湾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年)、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2000年)研究、讲学。1991年起,在指导博士生工作中开辟“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方向。1997年,倡议建立“中国海洋人文社会学”。2004年,倡议并获准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历史学一级学科范围内自主设置“海洋史学”二级学科。
有关中国海洋史的著作有:《明清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1997年)、《闽在海中—一自寻福建海洋发展史》(1998年)、《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2003年)。点校《西海纪游草》(收入《走向世界丛书》,1985年),主编《海洋与中国丛书》(8册,1998--2000年,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12册,2003--2006年)、《长共海涛论延平——纪念郑成动驱荷复台3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
内容简介
《瀛海方程——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是我对中国海洋发展理论和历史文化的一些思考和研究,大部分是近十年间陆续写成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陆海兼具的国家,沿海民间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海洋发展停滞在地方、民间的层次,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从周秦到隋唐,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带在黄土高原,以农为本奠定了华夏民族的主体地位,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盛世伟业,同时也养成依恋黄土地的社会心理和思维偏向。即使宋代以来因时局的变动和经济重心南移,国家向外用力的方向倾斜海洋,开辟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动过郑和七下西洋的远航,也被视为一时权宜之计,而非根本性的选择。以致明清之际郑成功以海洋为根本,“与红夷(荷兰)较雄雌于海上”,收复台湾入版图,度被抗清的爱国志士误解,指责他“生既非智,死亦非忠”。在传统陆地思维定势的作用下,中国海洋发展的历史一再被忽视、曲解和误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