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沈伯俊,197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1980年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历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合著),《三网演义辞典》、《校理本三国演义》、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整理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毛本《三国演义》整理本、《三国演义》评点本、《三国漫话》、《三国演义新探》、《两游记》校注本、《图说三国》(主编并撰文)、《沈伯俊说三国》、《赏味三国》、《神游三国》、《罗贯申与三国演义》等。校点《后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6部明代小说及史书《三国志》。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短评、札记、随笔等200余篇。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权威的《三国》专家”。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在其成书前,“三国故事”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唐代,三国故事已广为流传,连儿童都很熟悉。随着市民文艺的发展,宋代的“说话”艺人,已有专门说三国故事的,当时称为“说三分” 。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实际上是从说书人使用的本子,虽较简略粗糙,但已初肯《三国演义》的规模。罗贯中在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又依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所征引的资料(还包括《世说新语》及注中的资料),经过巨大的创作劳动,写在了规模宏伟的巨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