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史籍曾载宋江等36人造反的事迹,而后水浒的故事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末明初,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话本、戏剧相继问世。施耐庵,名耳,苏州人,正生活在此际。他目睹当时朝廷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平,便撰写《水浒传》以抒发胸中的愤慨。
全书围绕着“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朝廷招安而失败的全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农民起义的发展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的,可是,在封建统治者的反扑之下,起义军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在于:它对封建统治者视为“盗贼草寇”的起义军给予充分肯定,并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上至皇帝和高俅这样的昏庸君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横行霸道,致使民不聊生,尖锐的阶级矛盾由此加深并直至起义爆发。
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是这部小说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梁山好汉们侠肝义胆。敢抱天下不平,其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在描写过程中,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林冲抓住高衍内欲打又不敢下拳的瞬间,就包含了他微妙复杂的心理斗争过程。在表现相近人物的个性时,作者常用“同中见异”的手法来表现他们的不同,如鲁达与李逵都豪爽粗犷、粗中有细,但比较起来,李逵的 “细”中显得天真、可爱,鲁达的“细”中则见江湖的老道和经验。此外,作者还喜欢将人物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中,通过他们不同的经历、身份来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反抗道路。
从结构上看,整本书围绕着“官逼民反、替天行道”的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既是全篇的一部分,抽出来又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因为来源于话本,《水浒传》的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表现为节奏明快,文字洗练、生动、准确,并富于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总之,《水浒传》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可歌可泣的农民起义本身,还有宋代的政治文化、市井风情和社会景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那个时代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