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作者:熊春锦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8月
个人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之《信》。 五德,即“德一”分解后的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承中华民族之文脉,下系华夏千古之兴衰,为民族精神家园之所在。承天地之鸿运,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扬起 了实现伟大复兴的风帆,风云激荡之时,急需压舱之石,引航之灯。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应运而出,系统地阐释道德根文化体系中的五德修身内容,目的就是力求以仁、义、礼、智、信的完整理论和真实价值,为压舱之石增加一分能够力挽狂澜的厚重,为引航之灯增添一抹可以穿透迷雾的光明。 “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一”,德在幾学的喻析与辟析法中以数喻之、辟之即是“一”。“德一”这个一的数值喻析法从质象能量态朴散,化为进入物相内的能量,分别具有五种品格、品质、品行状态。仁、义、礼、智、信既具有非恒道五德的形名,同时又被称为常道意识形态的五常品格。 本系列书籍既依据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揭示,编辑出版修身性识形态与慧识形态的《德》,同时亦对五德的子系统进行分册论述,包括《仁》《义》《礼》《智》《信》五本,共为六本而构成“论德”的体系丛书。对于五德分述的先后,则是按照五德修身实践应用中“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的“内圣外王”实践原理,以及“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幾学方法论的法则而逆用五行以阳克阴的原则,确定出版顺序,首先与读者见面的就是本书《信》。 关于五德的本质、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老子“五千言”中的论述最为全面和深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德道经·论德》 老子在《德道经》第一章《论德》中,开宗明义地揭示了道德生成与演变蜕化的规律-——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也是滋养万物生命活力与健康的根本性能量,需要相应的品质承载。老子剖析了人类精神文明从道德高峰滑落的层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德”一旦离开了“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人类如果不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五德会相继丢失。同时,老子还指出了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是重建厚实的忠信。老子站在唯德辩证法的高度上“执一以为天下牧”地将人类文明的文化生理学、文化病理学、文化治理学熔于一炉,进行了完美的揭秘和预示。特别是老子指出了“忠信之泊”是人们离道失德、弃善丢正、深陷于恶伪邪负的泥潭中难以摆脱的顽疾之所在。而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就是:“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每个人只有具备厚实的信德,才能将仁、义、礼、智这四德都培养起来,顶天立地行于世间,成为“大丈夫”;而当“大丈夫”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群,整个社会能够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类道德文明复兴之时。 《德道经·中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德道经·尊贵》:“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德一”朴散为仁、义、礼、智、信五德,进入物相后物化成五炁能量,而具有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的属性,成就和滋养着万物生灵。五行即五德能量的动态变化。因此,五德五行是人类修身提升生命质量的基础。关于仁、义、礼、智、圣(信)五德与做人修身的关系。楚简《五行经》中曾经指出: 仁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義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豊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智]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行。聖型於内,胃之惪之行;不型於内,胃之惪之行。 惪之行五,和胃之惪;四行和,胃之善。善,人道也;惪,天道也。 这段话的重点是五行“型”于内,型是指重新塑型造形。净化提升再造的塑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将信德“型”于内。仁、义、礼、智的“型”,只是善道。只有加上信德的“型”,才能称为“德道”。在修身明德的实践中,善道修与德道修的根本差别,就在“善”和“德”的一字之差,就在于能否真正地将这个“信”字运用到我们体内,在体内来求信德、立信仪而再造后天常道意识形态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合德进道。 由此可见修“信”的重要性。本书的重点,就是围绕“信”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信德修身、做人与求真的内容,择其精要介绍给当代社会。 老子早就揭示出宇宙万物都是道生德养的能量态,“万物尊道而贵德”。万事万物皆离不开五德这个能量大系统,我们人体生命中的万象也都在其中。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长期教育断层的存在,使得这些内容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而在二十世纪初,当普朗克发现量子论、他的学生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老子的“道生之,而德畜之”的道德能量认知,才变得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 德的能量品质性与品格属性,在“德一”的稳定性被破坏,从质象转化成可以进入物相的能量属性以后,自然朴散为五种能量形态与属性,而五德的这种属性又与五行属性密不可分。信德对应于五行之土,广布于质象与物相的世界当中,信德能量在人的生命体当中,归藏于脾胃,表现于信仪;在人的品格修养中,表现为信仰、信念以及诚信的品质等;在人际交流中,表现为信息、信用等。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一个巨型的生命体,信德定治乱,信土定结果,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不论是民族还是国家,都离不开信德信仪的承载、支撑、凝聚。 社会上有一句俗语“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实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大丈夫”的某种期望。一个社会上“大丈夫”成为社会稀缺资源的时候,就一定是像《德道经·论德》中所描述的那样,处于“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的状态。比如,当各个窗口单位都在把微笑服务、礼貌用语作为重要的管理科目的时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已经不足以维持人们发自内心地互相报以自然真诚的微笑和问候了。所以,一个社会上“大丈夫”的多寡,实际反映的是社会信德的存蓄程度。信德的厚与薄,民众中“大丈夫”的多与少,可以作为检识判断社会治理难易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十一世纪以来,整个世界迅速地进入互联网金融经济时代,专家们将这种经济定义为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它的健康运行依托于具备信德的坚实基础。如果各经济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失去了信德的支撑,必然导致灾难性的结果。而现实情况恰恰正在不断地验证这一点——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人,在人们不同的信仰、信念以及利益目标的支持下,金融经济变成了货币战争的主战场。因此,这个时代的人类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求“大丈夫”,如何像老子所指出的那样“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地建立起信德,是整个世界都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从个体角度而言,在现代社会里,虽然在强大物质文明的支撑下,人类的平均寿命有了提高,但是人类的疾病种类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人都是在与疾病共存的状态下,并不健康快乐地度过人生的漫长岁月,也有很多人并没有活到理想的年龄,就被恶疾或者灾祸夺去了生命。究其根源,疾患缠身与人们失去对自然规律中信仪的恪守、失去对自身生命体内信德属性的认同有密切关系。如何重新立起信德,让自己成为一个“大丈夫”居于信德的厚实,远离信德的泊华,也是人类社会中众多个体、团队共同面对的一个时不我待的生命课题。 现代人都习惯于将解决世界难题的希望寄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然而像经济领域一样,科学也只是人类所开辟的研究世界、发现规律、创造和改变现实的路径之一,如果偏离了方向,其带给人类的灾难也是难以估量的。失去道德灵魂的科学甚至会变成毁灭人类的魔鬼,在西方社会,科学与伦理的关系一直是颇有争论的话题,很多人并没有像中国古代的圣悊1们那样,认识到道与德是诞生宇宙世界的本体,认识到五德当中的信德是科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这使得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成果当中存在着许多违背道德原则、损害人类福祉的隐患,不能不引起担忧。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量子力学的研究日益成为影响科技进步的关键领域。量子力学本身与信息二字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量子力学研究的成果也显示出一种明晰的趋势,即越来越接近东方道德文化所揭示的智慧思想,现代科学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契机已经出现,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让科学与幾学完美结合,在信德的引领下,科技进步就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人类的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 从社会治理,到生命健康,再到科技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信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要想深刻认识到信德的真相,找到建立信德的大道至简的途径,则需要回归到伏羲、黄帝和老子所揭示的道德根文化体系中来,特别是对于黄老思想1所揭示的生命本真这个实相里面的精神系统的内容,以及这些精神系统对我们肉体系统命体的影响作用力,用“为大于其细”的认真精神进行既非常全面又细致入微的深入研究。因为信德在人世间的居所就是万物生命,离开了生命本真来研究信德,又怎么能做到“居其厚”,使层出不穷的“大丈夫”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中顶天立地地发挥作用呢? 对于信德的研究和建立,需要把握好信与德之间的关系。信德承载着其他四德,即仁、义、礼、智四德中皆有信,信居中黄,承载四方,扶生万有,真信道昌。在仁、义、礼、智这四个子支与德这个母体之间,虽然仁德与德靠得最近,但是承载和引领仁德的,却是仁德里面的土,也就是信德。 五德修身治世的基本模型是“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信德的修持和建设并不是孤立的,完全可以与其他四德之修结合起来进行“型于内”的求证。在内修当中要明白火生土的道理,明白礼德就是生成信德的基础,修礼德和修信德可以高度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而当我们在社会上做人、行道、工作时,要明白土能够扶生仁德,也能够生义德。一方面,土可以生金;另一方面,木通过克土来成就自己,那么土也就能够扶生仁德,它们都是可以相互结合进行修持而共生共赢的。同时,在内修当中,阳土能够克阴水,信土厚实正道修于意识,才能用善道修于智识,才能实现意愚转智明,信土与智水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身内修持“信智礼”这个铁三角,或者称为金三角,则三者在链环上的相互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内修信智礼”和“外用义与仁”上面,信德的承载性也可以与同步修信义、信仁结合起来,而不要强行地分离与割裂。 古人云证道不离身,我们在探讨信德的时候,应当完整地将其与自己的生命相结合而进行研究。把信德的理论结合到我们的生理机制、修身实践当中,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墨子·修身》篇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古代那些净化心身、再造性命的修身明德实践者则说:“不忠,丹田火不能发,阴气终难排除;不信,真气不能保存,中脉亦不得通。”由此可见,大到国家统治者,小到普通老百姓,以及修身求健康和智慧者,做人修身都不可不修信而守信。 大医医国,上医医天下。老子对于医国、医天下,也就是大到治理国家,小到修身明德,揭示得最为精辟,指出医国、医身都要从“信”来谈起。仁、义、礼、智、信五德从能量性上具有顺次下滑的特征,也能够逆向进行修复。个人如果立下修身明德之志,以信德为基石,按照将五德归于“德一”的逆修层级次第进行严格的综整得一实践,就有望实现性命的净化、提升以及再造;社会要想治理乱象,只要踏踏实实地进行信德的重建、信仪的维护,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仁、义、礼、智四德的建设和应用,同样也能够实现由乱到治乃至大治的梦想。修身与治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牢牢把握住信的“执中守一”德性本质,建立正信,培养出厚实的诚信、真信,忠信不二而得一,并且如日月星辰那样地恪守信仪的空间之度与时间之数。忠信不惑而意志坚定,信德厚实而智明不昧,那么忠信厚实易返归于对德的认知,自觉主动地将信德再造塑型于身内的脾胃与意识两大系统内在的信德品格、品质,以及外在的品行,在此基础上,就能建起仁、义、礼、智的大厦,则通往道地德境的宽阔大路也就在脚下。 新千年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建立文化自信。“信”在什么地方?要信在“德”和“道”上面。只有建立了道德的信仰,才能使我们的自信“信”得正,人生才能找到正确的目标,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安定,民族才能强大,国家才能昌盛。 历史一再证明,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任何外来的艰难困苦都无法使我们一蹶不振,唯有文化信仰的邪曲淡薄才是自乱身心、自毁根基的最大祸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脚下最深厚肥沃的土壤,就是我们自信的源泉。如本书中所言:“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深植在我们的生命基因之中,等待着被激活觉醒的时机;道德根文化的庞大系统静静地屹立在东方华夏的广袤大地上,只是需要今天的我们去重新学习并且正确地解读,将人类历史上这一最优秀的文化信仰转为现实可用的状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石和引航灯,重建民族文化信仰,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愿与时代共担使命。 目录 第一章 信 德 第一节.谈文论字说信 / 005 一、信的文与字演变 / 005 (一)古体“信”文的内涵 / 006 (二)小篆“信”文的内涵 / 009 二、古圣先贤论信 / 009 (一)《黄帝四经》中对信的揭示 / 010 (二)老子《德道经》中对信的阐释 / 018 (三)孔子对信的论述 / 021 (四)庄子对信的论述 / 021 三、信的定义与分类 / 022 (一)信的定义 / 022 (二)信的释用与表现分类 / 023 四、信字释用的“铁三角” / 029 (一)信仰定生存 / 029 (二)信念决成败 / 031 (三)信息判生死 / 033 五、正善治理信仰、信念、信息 / 038 第二节 信德与五德的关系 / 042 一、信德的定义 / 042 二、信德承载仁义礼智 / 042 (一)四季轮转中的五德关系 / 044 (二)东西方手势语言当中的五德关系 / 044 (三)信德修持需要同步修好仁德 / 049 三、忠信厚实易返归 / 050 (一)老子巨笔揭示仁义礼智信顺行规律 / 050 (二)五德逆修返归“德一” / 056 第三节 信德定治乱 / 059 一、天下治乱根何在 / 059 (一)治与乱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信德 / 059 (二)信德存亡决定历史兴亡 / 060 二、明于治乱需晰信 / 061 (一)一治一乱辨信疑 / 062 (二)“子贡问政”话诚信 / 062 三、拨乱反正必从立信入手 / 063 第二章 立 信 第一节 说文解字论立信 / 067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67 (一)慧识悊学文化 / 068 (二)智识哲学文化 / 069 (三)意识哲学文化/ 070 二、立信的本义 / 070 第二节 信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 072 一、信德修身生理学概述 / 072 (一)脾意信土与肝仁木、心礼火、肺义金、肾智水的关系 / 072 (二)信的阴阳属性 / 073 (三)信德的体、用、显 / 076 二、信土的生理功能 / 080 (一)信土为后天之本 / 080 (二)信土的能量来源 / 082 (三)信土养护五臟 / 083 (四)人类生命种子的五种不同结果 / 085 三、辨阴识阳谈意识 / 088 (一)意识的修身生理学解析 / 088 (二)意识的修身病理学分析 / 090 (三)意识的修身治理学简析 / 093 四、立信与内圣外王修身治理 / 094 (一)内圣外王修身治理简述 / 094 (二)外王意识、身识、口识是立信的关键系统 / 097 第三节 信德与信仪 / 102 一、信仪简述 / 104 (一)五仪 / 104 (二)信仪 / 107 二、信德与信仪的内圣外王 / 108 (一)忠厚正真的信德是内圣治理之根 / 108 (二)信仪的规范是外王治理之本 / 110 (三)信德信仪一体求证 / 112 第四节 信德建设的系统层级 / 116 一、信土治理的层级变化 / 116 二、破三境修真信 / 118 三、修身立信的三大阶段 / 120 (一)模仿朴素 / 121 (二)从仿照走向相同 / 122 (三)无中生有 / 123 第三章 培 信 第一节 信德培养的修身意义 / 128 一、信德具备的综合表现 / 128 二、信德缺失的综合表现 / 130 三、培信是有为而治教育的主导和基础 / 131 (一)一慈二检常自省 / 132 (二)修德要从信修起 / 133 第二节 信德的正厚实真 / 137 一、字析正厚实真 / 137 二、详析信德之正 / 144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 144 (二)信德的八正道 / 146 (三)规避信德之偏 / 147 (四)解决信德之歪 / 149 三、详析信德之厚 / 152 (一)大丈夫居其厚 / 152 (二)不居其泊 / 154 (三)十年炼己“厚”与“朴” / 156 四、详析信德之实 / 157 (一)培信居其实 / 157 (二)剔除信之华 / 158 (三)认清信之虚 / 160 五、详析信德之真 / 163 (一)认识信之真 / 163 (二)辨识信之假 / 165 (三)识透信之伪 / 167 (四)培养信之真 / 168 第三节 培信治乱 / 169 一、识乱 / 169 (一)认识信仰漂浮的严峻格局 / 169 (二)忠信崩解的三个阶段和八种乱象 / 171 (三)识破意识格局之乱 / 174 二、正治 / 179 (一)圣人之治破局治乱 / 179 (二)内治要建淳厚基础 / 180 (三)外治恪守少私寡欲 / 181 (四)人若无信则法治难行 / 182 第四节 意识的正善治 / 184 一、少私为缰拴心猿 寡欲为绳锁意马 / 184 二、以信德和四仪防治四毒对意识的侵害 / 186 (一)贪则毁信 严防勿怠 / 186 (二)嗔欲相变 意善不嗔 / 187 (三)痴欲相缠 守正不痴 / 189 (四)炼己立信 真信无疑 / 189 三、意识用中得一的步骤 / 190 四、六识联动知一寻一 / 191 五、意识与心识一体修证 / 193 六、建立自我检查赏罚机制 / 195 第五节 口识的正善治 / 197 一、口识与信德土以及脾意的关系 / 197 二、调控口识的霸治与危治 / 199 (一)阻遏祸从口出 / 199 (二)防止病从口入 / 204 (三)素食的修身意义 / 206 三、口识的忌与立 / 208 第六节 身识的正善治 / 210 一、身识的品格与品质 / 211 (一)脊椎得一是身识守信的根本 / 211 (二)立信培养外王气质 / 213 二、身识修持的必要性 / 215 三、意识身识品格铸造工程 / 218 (一)七相训练的意义 / 219 (二)七相训练的内容 / 221 第四章 忠 信 第一节 忠信的内涵 / 228 一、字析忠信 / 228 二、忠是信的先导 / 230 第二节 忠信修持德道根 / 232 一、正道、善道、德道文化辩证 / 232 二、忠信是正善德修持之根 / 234 三、常道文化与非恒道文化辨析 / 236 第五章 守 信 第一节 发人深省的守信故事 / 242 一、曹操守信放关羽 / 242 二、“把信带给加西亚” / 243 三、范式守约探友 / 246 第二节 守信的内涵 / 248 一、什么是守信 / 248 二、地球是怎样守信的 / 253 三、生命应该守信 / 254 四、修身与治世不能离开守信 / 255 第三节 信德对民族与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 258 一、民族复兴信为梯 / 258 (一)治理信土为天地立心 / 258 (二)修身明德为生民立命 / 260 (三)开启民智为往圣继绝学 / 260 二、文化复兴信立极 / 261 (一)“天下为公”渊源深 / 262 (二)“中土”长存道德根 / 263 (三)“大道行世”信土成 / 264 参考文献 / 267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平均分5
已经有1人对此书评过分
新书快递
谁在关注这本书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